今天為大家推薦的書目是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人世間》,該書由著名作家梁曉聲創作。小說以北方某省會城市的一個平民地區——共樂區為背景,以一個工人家庭三代人的愛情、婚姻和事業為中心,刻畫了從這里走出的十幾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生動地勾勒出普通人的日常瑣碎,也真實地展示了社會各階層的真實生存圖景。難能可貴的是,小說并沒有拘泥于小家的狹隘視野,而是將瑣屑的個人敘事置于宏大的國家民族歷史語境之中,透過個人命運的跌宕起伏反映出近五十年來我國社會發生的滄桑巨變。
冀圖悅讀 |《人世間》
↓↓↓
富有詩意和哲理的語言藝術
在語言藝術方面,《人世間》清新脫俗,富有詩意和哲理。無論是對自然景物的描寫還是對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都透露出作者對文字藝術的高超掌控力和對人性深層次的洞察力。比如書中這段文字“對于大多數的人,人生本就是一堆責任而已。參透此諦,愛情是緣,友情是緣,親情尤其是緣,無論怎樣,皆當潤礫成珠”。讀者可以從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鳴和思想的啟迪,這種體驗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文學享受,是對內心世界的一次深刻洗禮。
社會變遷中的人性考驗
隨著故事的推進,社會環境的變遷促使人們的價值觀念不斷調整。小說還深刻反映了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人們對財富、地位、成功的重新定義,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和人性的考驗。比如,書中的周父是新中國首批建筑工人,這份榮耀深深烙印在他心中,即使頻繁犧牲與家人的團聚時光,也從未有過怨言。他有中國式家長的獨斷和望子成龍的期待,但絕非固守陳規。在他的價值體系中衡量一個人的最高標準就是“好人”。所以,當他確認了馮化成和鄭娟是“好人”時,便與女兒、兒子冰釋前嫌。這也啟發我們: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堅守道德的底線,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公義之間尋求平衡,才不失良善真義。
讀書,給你一種內在的力量
《人世間》這部作品也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最為簡單的道理:讀書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當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時,給你一種內在的力量。書中,周志剛頻繁囑咐孩子們要好好讀書,在他和妻子的支持下,周秉義和周蓉一心學習,雙雙踏入北京大學的殿堂。后來,周秉義在工作中埋頭苦干、正直善良、敢于擔當,一步步走上領導崗位;周蓉則返回家鄉的頂尖學府任教,成為了該校最年輕的副教授。
《人世間》是一部關于苦難、奮斗、擔當的小說,涉及了家庭關系、友情、愛情、職場競爭等多個層面的主題,呈現了一個豐富而立體的社會圖景。如果你喜歡那些能夠觸及靈魂深處的作品,那么《人世間》必將是你書架上的一本珍品,一部陪伴你生命旅程的文學佳作。讓我們跟著《冀圖悅讀》欄目一起讀書吧!
策劃:河北省圖書館 呼新娜、鄧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