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有關中國畫的品味之作
從繪畫談及人、談及詩
談及蕩氣回腸的紛繁世界
本期節目
河北正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翟闖老師
帶來繪畫經典讀本《生命清供——國畫背后的世界》
冀圖悅讀 |《生命清供——國畫背后的世界》
↓↓↓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北京大學教授朱良志創作的圖書《生命清供——國畫背后的世界》。這是一本有關中國傳統繪畫的書,集合了多位中國古代著名畫家的人生經歷、逸聞趣事、詩詞書畫等內容,揭示了中國畫的十五種典型的意境,例如“秋江待渡”“山靜日長”“落花時節”“秋月正孤”……這是十五種畫意、十五種詩意、也是十五種人生況味,非常適合希望通過“讀畫”體驗藝術家人生、體味中國畫審美境界、怡悅性情的讀者。
個性鮮明的古代藝術家
本書帶我們認識了多位活出了人生風采的中國古代藝術家,他們鮮明的個性與我們當代人的狀態有許多契合之處。
比如,“重度潔癖”倪云林,他本來出身無錫旺族,家世經商,集有萬貫家財,但傳到云林這一代,他卻對商事了無興趣,一生都去追求遠離塵囂的生活。古人評價說他“胸中有清癖”,傳說他每次洗澡要換水十多次,穿衣戴帽時要反復地抖,生怕有灰塵染上。他最出名的故事,要數反復清洗庭院中的梧桐樹。到了秋天,他見梧桐凋零,還要吩咐家人用長針撿拾樹葉,并挖香冢掩埋。
明代畫家崔子忠據此創作的《云林洗桐圖》就生動地再現了這個故事。崔子忠在畫作題跋中對云林的“潔癖”給出解釋說,“古之人潔身及物,不受飛塵,爰及草木”,也就是說,一個人太渴望潔身自好,以至于連周身的物品,也不愿意沾染上灰塵。看了這樣的說法,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應該能對有“潔癖”的朋友多一些理解了吧。
十五種中國畫的審美意境
本書中所提煉的十五種中國畫審美意境生動、凝練。比如“落花時節”一章,圍繞廣為聞名的畫家唐伯虎的故事展開。
唐伯虎十六歲中秀才第一,二十多歲又中舉人第一,人稱“唐解元”。唐寅本人也是躊躇滿志,意圖“連中三元”,在入仕之路上大展宏圖。而就在他赴京會試的時候,卻因同行的江陰富家子徐經收買考官,陷入科場舞弊案,唐寅也受到牽連,最終被革去功名,罰為小吏。對于唐寅的命運,書中這樣寫道,“也許太聰穎的人性情本來就脆弱,何況像唐寅這樣伴著那么多苦難的人,他那敏感而又脆弱的心弦更容易撥響”。那么唐寅是怎樣面對這種人生遭遇的呢?他選擇了過一種完全浪漫化的生活。
在《秋風紈扇圖》這幅名作中,坡地上有一位衣袂飄飄的曼妙女子,手持紈扇,凝望遠方,與唐寅的畫面題詩兩相印證——“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這本書在解讀中國畫訊息的時候,將詩詞文字和繪畫圖像進行對照解讀,使詩中意和畫中情相互映發,幫助我們更好地“讀懂”作品。
以禪喻畫
以禪喻畫是這本書的一大特色,談禪論畫讓本書超越了簡單的資料羅列,具備了哲學的高度。比如在“秋月正孤”一章,作者結合北宗禪創始人神秀禪師的境界來解釋八大山人的名作《秋花危石圖軸》。畫作中,搖搖欲墜的巨石之下,一朵淡墨掃就的小花從容地綻放著,墨色濃酣的葉子襯托在旁,外在的危險包裹著內在的寧靜,凸顯了生命的尊嚴。
神秀禪師在臨死之前,給他的弟子們留下三個字,“屈”“曲”“直”。這三個字,是對生命存在狀況的哲學思考,人如果不獨立,不自己解救自己,就只有屈服的命,他將永遠是一個權威和理性的奴隸,這就是“屈”,屈服的“屈”;第二個是“曲”,“曲是強大的張力,不像奴隸一樣屈服在地下,而是無限上升的力量,螺旋式的不斷上升的力量。如一棵幼苗,破土而出,告別了黑暗和蒙昧,以孱弱的身軀,迎接生命的朝陽”;最后是“直”,“人要在這個世界上注冊自己的意義,這就是我的意義。雖然有很多曲折,風刀霜劍,但是他盎然的生命,最終能直起來發展。”
《生命清供——國畫背后的世界》的作者朱良志先生說,“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靈的境界,一朵水仙也能夠照出畫家的魂靈。中國畫形式本身只是一個引子,一個導入它內在豐富意味世界的引子。”國畫背后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能量的世界,相信大家一定能夠從這本書中有所收獲。讓我們跟著《冀圖悅讀》欄目一起讀書吧!
策劃:河北省圖書館 李田、王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