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書有著巨大的魔力,會讓我們有一個更深刻的世界觀,并擴大我們的眼界,使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看待許多問題的本質,這些事情將會幫助我們用智慧眼光看待事物,從而使我們可以在這個社會的競爭中更有斗志。
本期《冀圖悅讀》,河北綜合廣播主持人榮梅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她最近讀到的一本好書——金一南教授的《為什么是中國》。
冀圖悅讀 |《為什么是中國》
↓↓↓
靈魂拷問背后,大國百年浮沉心酸史
《為什么是中國》是金一南教授2020年完成的一部力作,很多人對金一南教授的名字不陌生,他是國防大學的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在央視擔任過軍事評論員。
這本書呈現給我們的是一部奮斗的史詩,通過大量史實,以及金一南教授的一些親身經歷向讀者客觀闡述了中國從百年滄桑到民族復興艱辛又輝煌的道路。其中有很多故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當年李鴻章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發出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痛徹心扉的驚呼。短短的幾十年的時間,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英法聯軍、八國聯軍,皇帝、皇太后倉惶西逃。隨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向帝國主義列強搖尾乞憐,“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屈躬卑膝的奴態躍然紙上。
金教授在《為什么是中國》寫了這么一個小故事:湖南人胡林翼,是當時與曾國藩齊名的中興名臣。有一次坐船在長江上看湘軍水師,那場面,旌旗林立,威武雄壯,胡林翼正看的高興。眼角的余光看到了一艘外國的蒸汽輪船呼嘯而過,路過一艘帆船時,濺出的浪花,竟然讓那艘帆船翻船了,胡林翼看到此景大驚失色,知道中國已經衰落了,中國要面對的不僅僅是農民起義,更要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西方列強是更難辦的問題。
星星之火燎滅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
人們又開始思索,中國落后于外國不是武器裝備的問題,應該從更深層次找原因,這回人們找到了制度體制上的原因。北洋水師在戰爭中全軍覆沒,雖然水師的船是外國的,炮也外國的,但管理制度仍然是中國的,艦隊軍風腐敗,官兵們在艦船上酗酒聚賭,在大炮上晾衣服,上下船自由,以致夜間住岸者,一船有半,根本沒有管理。學習西方只學了外表,沒有學到西方的管理制度,所以中日甲午戰爭敗給了武器裝備不如我們的日本。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開始了,試圖從政治體制上向西方學習,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態。但是變法運動遭到了國內守舊勢力的阻撓,在內外夾擊下,戊戌變法宣告失敗,救亡圖存的人們又轉而尋找其他途徑。
金教授用歷史的長焦鏡頭去觀看那一段歷史,發現中國的積貧積弱已經不是某一個階級,某一個群體的問題,中國所遭遇的變局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從來沒有經歷過如此劇烈的變化,以前無非是一朝一姓的改朝換代,現在面臨的是亡國滅種的危險。金教授在書里用一盤散沙來形容當時的中國。統治者各自為政,民眾漠不關心。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中國的民眾跟著聯軍屁股后面,賣菜、賣饅頭,搞后勤保障,還有的在前面給聯軍帶路,更多的是圍觀八國聯軍在中國的土地上肆意為虐,彷佛這不是自家的,那是皇帝老兒家的,是土豪劣紳家的。要徹底改變這種情況已經不是地主階級、資產階級靠一己之力能夠實現的。非要把全中國的每一個人都發動起來不可,才能實現最終的目的。也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將全中國4萬萬人組織、發動起來,成就了新中國。
中國為什么可以?吾輩當自強
新中國的誕生,讓中華民族終于在政治上擺脫了頹勢。跨過鴨綠江,讓中華民族在軍事上擺脫了敗勢。改革開放,讓中華民族在經濟上扭轉了劣勢。
隨著中國國力增強,經濟、國防力量各方面都有顯著增長,歐美強國乃至不少亞太國家,都將崛起的中國視作威脅。在這個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如何有效應對挑戰,實現發展,完成“兩個一百年”使命,是21世紀我們必須完成的艱巨任務。
真正的大國必須維護國家利益。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云譎波詭的周邊環境,風云變幻的中美關系,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是機遇,也是挑戰。
2018年11 月5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開幕式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說:“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大海有風平浪靜之時,也有風狂雨驟之時。沒有狂風驟雨,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經歷了五千多年的艱難困苦,中國依舊在這兒!面向未來,中國將永遠在這兒!”
這就是中國。
這就是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書,我想,我們只有真正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特別是年輕人,你才知道身上的歷史使命,你才能有獨立思考,你才知道我們的路該怎么走,我們能為我們深愛的國家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