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曾說“在儒家中,我就是推崇孟子。文字中有一種蓬勃蔥郁之氣,令人喜歡,令人感動”。
本期《冀圖悅讀》,河北省中醫院圖書館主任高淑偉推薦楊伯峻《孟子譯注》(典藏版)。
冀圖悅讀 |楊伯峻《孟子譯注》(典藏版)
↓↓↓
《孟子譯注》(典藏版)對原著的譯注做到了“信、達、雅”,讓讀者在閱讀中可以輕松、準確讀懂原著。
這是一部成語典故眾多的典籍,閱讀中能看到大量耳熟能詳的成語和典故:比如守望相助、舍我其誰、舍生取義、心悅誠服、五十步笑百步等等,大概有160多個。這些成語典故大多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現,讀起來生動有趣。
孟子盡其一生都在推行“仁政”,強調“仁義”。林語堂極力推崇孟子的“性善”說,贊賞孟子的“大丈夫”和浩然正氣,欣賞孟子氣勢磅礴的文體,嘆服于孟子重生活、愛老人、喜平淡等人生智慧。
但當時正處于戰國時期,七國雄主都想著一統國家,希望通過戰爭來占有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所以“合縱連橫”是主流。用司馬遷的話就是“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認為他“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即認為孟子的學說主張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相差太遠,過于理想化了。
所以,孟子從第一次到齊國,先后經歷了宋、鄒、魯、騰、梁,最后又到了齊國。這次因齊宣王不聽他的勸阻,被燕國和諸侯的軍隊聯合打敗,孟子離開了齊國。由于年事已高,大概70多歲了,從此便不再出游,而是和“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給我們留下他寶貴的思想財富。
同時,在《孟子》原著里,能感受到他“仁政”的核心是“以民為中心”的出發點。例如,孟子多次提到的“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
這樣一幅安樂祥和的畫面,是孟子心底向往的目標,是他傾盡一生勸諫國君實行“仁政”的結果。
另外,孟子的“君子”情懷可以讓我們學到嚴格的自律精神。一,管好嘴,孟子勸誡人們“言人之不善,當如后患何”,從而告誡人們,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二,懂羞恥,對待名譽上應非常謹慎;三,存心正,他說“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四,行大道。孟子心目中的君子楷模是舜,他認為“舜明于庶務,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意思是,舜懂得事物的道理,了解人類的常情,從仁義之路而行,不是把仁義作為工具、手段來使用。
如果您對這本書感興趣,就利用閑暇時間閱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