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晉代到清朝,這里一直是文人雅士的聚居地,民國時期更是人文薈萃。很多我們在課本上學過的近現代名人,都從這里走向輝煌,因此有“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的說法。作為福州的一張名片,三坊七巷承載著怎樣的時光記憶?
本期節目,河北教育出版社網絡銷售部副主任李晨與您分享《歷史的斑紋——追尋三坊七巷名流遠去的背影》,讓我們一起穿越一段時光,抵達一截歷史,接近一位故人,了解一叢舊事。
冀圖悅讀 |《歷史的斑紋——追尋三坊七巷名流遠去的背影》
↓↓↓
《歷史的斑紋》用散文的形式記錄了在三坊七巷生活過的十位近現代名流,如林徽因、林覺民、陳寶琛、陳衍等。這些人我們有的耳熟能詳,有的可能還不太熟悉,不管熟悉與否,都不影響你細細品讀這本書。因為在簡福海老師筆下,熟悉的人物有新的驚喜,不熟悉的人物令人相見恨晚。
三坊七巷街景
今天跟大家分享我個人喜歡的書中的片段之一——林覺民 。上學的時候,背過林覺民的《與妻書》,但那個時候不懂文字背后的溫情、決絕、惆悵、悲傷、英勇和無畏。本書最后一篇寫林覺民,題目是《一封信·歷史的斑紋》,這也是這本書書名的出處。通過這篇文章,我知道,林覺民13歲時在考場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然后頭也不回地拂袖而去。24歲英雄就義時,就連審訊敵人都忍不住稱贊他“面貌如玉,心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
叔叔和啟蒙老師不止一次勸說林覺民退出同盟會,在亂世中明哲保身。但他還是寫下那封“血一樣激越,黃昏般哀美”的訣別信,信中有痛苦糾結,卻沒有絲毫的遲疑。
林覺民肖像
因摯愛一人,而愛天下人,所以他舍身赴死。因為有千萬個林覺民沉入永夜,我們今天的生活才遍地閃耀金箔般的陽光。百年之后,讀他的故事,仍然能體會到一種深切的痛,一種“意難平”。原來我們學生時期死記硬背的知識點,于他而言,是光華燦爛的一生。
林覺民去世后,家屬把宅院賣給冰心的祖父。喜歡讀書的冰心,經常去祖父藏書讀書的“紫藤書屋”,這是家族同輩中其他人沒有的待遇。在家人的慈愛中走過童年、少年時光的冰心,終生都在傾力歌頌愛,即使后來山河破碎,顛沛流離,她面對兵戈離亂仍不忘謳歌尋常美景,以熱血瓦解世相的慘淡與生活的荒蕪。
跟三坊七巷結下不解之緣的還有林徽因、林則徐、沈葆楨、嚴復、林紓等近代名人。寓居京華的福州作家簡福海,回溯坊巷故地,用詩意蘊藉的筆觸講述了十位歷史人物的悲欣往事、夢想信仰、熱血人生。
書中插圖
《歷史的斑紋》以扎實的史料為依據貼近歷史,對書中涉及的人物的著作、日記、奏章、書信等,作者均下過一番資料爬梳的功夫。同時,作者善于以豐富的想象為橋梁觸摸心靈,把知識性的史料還原到其曾經生活生存過的時代語境中,在作者與所寫對象的共情共鳴之中,在跨越時空的心靈呼喚之中,讓冰冷的史料再度獲得美的體溫。
這樣詩意而蘊藉的語言,在今天并不多見。文字之美需要細品,這本書禁得住品讀。讓我們跟隨冀圖悅讀欄目,一起品讀《歷史的斑紋》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