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多重身份,是精神科醫生,是暢銷書作者,也被稱為“心靈導師”,他帶領讀者去經歷一系列艱難乃至痛苦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知的更高境界。
本期節目,我們跟隨閱讀愛好者鄭靜靜,共同品讀這本《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冀圖悅讀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
今天我給大家推薦的圖書是《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這本由美國著名心理醫生M·斯科特·派克寫的通俗的心理學著作,被翻譯成了23種以上的語言,因銷量長盛不衰、讀者反饋熱烈而被稱為“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跡”。
“人生苦海無邊”,這是作者在開篇中的第一句話。“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卻不愿意正視人生的苦難。他們遇到問題和痛苦,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命苦,仿佛人生本來就應該既舒適又順利似的”。書中作者認為,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絕大多數人的心理都存在缺陷,只有承受痛苦、解決問題才能獲得心智的成長,這就是少有人走的路。
作者提出一套讓人勇敢面對人生苦難的方法:先苦后甜、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并結合心理咨詢案例深入闡釋了這套方法的內涵。
時至今日,書的很多具體內容都不記得了,但重新翻開,就像和老友敘舊,有說不完的話,發不完的感慨。也因為心境不同,有許多新的體會,挑選幾點和感興趣的朋友分享。
第一點,“作為成年人,他們一生都充滿選擇和決定的機會”。書中介紹了這樣一個案例:一個朋友對別人干涉他留長發而感到不滿和怨恨,但卻沒有意識到他可以搬到其他地方居住、剪掉長發或者通過社會活動捍衛留長發的權力,只是牢騷不斷。
作者把這樣的情況稱為“逃避自由”——為了躲開行動帶來的痛苦,甘愿放棄權力。這是一劑強心劑。世界上確實存在壓迫性的力量,但我們有足夠的自由與之對抗。面對來自外界的評價,我們可以選擇聽取,可以對刺耳的聲音說“不”;遭遇職場的瓶頸,我們可以給自己放個假,也可以迎難而上;感覺人際關系不如意,我們可以和其他人“精打細算”,也可以既往不咎、各生歡喜;發現自己做不到更好的自己,也沒關系,我們可以選擇只是做自己。成年人一直有選擇和決定的機會,把握住,就是人生的主人。我們從來都是自由的。
第二點,“在復雜多變的人生道路上,判斷自己該為什么事和什么人負責,這是一個永遠存在的難題”。“正確評估自己的角色,判斷自己該為哪些人、哪些事負責,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無法逃避的問題”。“只有讓心靈充分成長,心智足夠成熟,我們才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定自己和他人應該承擔的責任”。作為一位面對工作、育兒、自身成長等多重壓力的準中年人,太需要這樣的“劃清責任”了。
哲學教授劉擎老師說過:未經反省,人生是不值得一過的,但過度反省,人生是過不下去的。我想這也是“劃清責任”的問題。我們需要反省的,是那些責任內的,超出責任范圍,便是過度反省。
第三點,“愛在某種意義上是自私的,最終的追求則是自我完善”。人之初到底是性本惡還是性本善?說來好笑,這些困惑貫穿了我的少年時期。在成長過程中,這些問題所謂的答案,如水中花,看到也看不真切,一觸碰又蕩漾不見。而本書作者寫道:“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是啊,何必二選一呢?難道不能雙贏嗎?我想真正的愛或者說善意,絕不是偶像劇里關于愛情的粗暴占有、甜膩依賴,也不是某些人口中的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犧牲,真正的愛與善意,是做那些對自己和他人都好的事。
再次重讀這本書,我仍然認為,《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不是一本讀著舒服的書,它沒有說人最想聽的那些話,不盲目樂觀。這本書更像一位冷靜自持又慈愛的長者,在你迷茫困惑時,既直接指出你的問題,又語重心長告訴你建議,仔細想想,這些建議又仿佛本來就在我們的計劃里,只是我們還沒堅定地做出選擇。這種閱讀共鳴是深刻而長久的。
作家毛姆說:世界上最大的成功,就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但如果你感覺“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那也許你可以試著翻開這本《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讓它帶來一些啟發和力量,在苦難人生中獲得幸福。祝福大家!
策劃:河北省圖書館 田宏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