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來自故鄉大地的記憶,它為河北的平民英雄立傳,樸素真摯,鮮活珍貴。本期節目,石家莊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陳曄與您分享《紅色“冀”憶》,深情再現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中那一段段氣壯山河的紅色故事。
冀圖悅讀 |《紅色“冀”憶》
↓↓↓
河北是一塊英雄的土地,李大釗、董存瑞等都是河北人;紅色圣地西柏坡、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也都在河北,《紅旗譜》《小兵張嘎》《野火春風斗古城》等文學名著寫的也都是河北。
河北大地有很多的英雄故事,英雄人物就更多了,《紅色“冀”憶》這本書正是為平民英雄立傳。書中的人物都是普通英雄,作者也都是普通作者。這里的故事有燕趙精神,有革命精神,有平民身上的大愛、大情懷。每一個人每一篇文章都代表了一種類型一個方面,他們是建黨百年中革命前輩、英雄的代表。
比如石家莊平山作家邢建軍寫的《報春花開》。平山屬于太行山,每年春天山上開著黃色的報春花。《報春花開》就講述了一件發生在平山的真人真事。
梁銀蘭(右)年輕時的照片
故事的主人公叫銀蘭,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一位平山女孩,她很早就參加革命工作,與一位八路軍戰士相愛,遺憾的是,兩人結婚不久,愛人就犧牲在了保定。得到消息后,銀蘭這個弱女子,憑著對愛情的執著,對愛人的深情,歷經千難萬險,把丈夫的尸體從幾百里之外運回來,只為一個信念——“帶丈夫回家”,日后能經常為他掃墓,寄托哀思。她的故事感動了丈夫的一名戰友,后來,她與這名戰友結了婚,可不久第二任丈夫也在戰場上犧牲。第二任丈夫犧牲在陜西,此后,銀蘭奔波于兩地,堅持為兩位犧牲的烈士掃墓。
梁銀蘭接受采訪
這位美麗的平山女兒其實就是戰爭年代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普通人、普通事。這篇稿件征集上報時配有照片,照片中的主人公銀蘭眉清目秀,沒有我想象中的歷經滄桑,她的目光和表情傳遞出了一種堅韌的美。
接下來還想給大家介紹張翠屏的故事,文章題目叫《七千斤欠條兒她“藏匿”一生》。故事發生在承德興隆縣五指山區,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冀東八路軍的抗日游擊根據地。張翠屏1912年出生,外號叫“麻利嫂”。1943年1月21日,冀東軍區司令員李運昌帶領300名八路軍,在興隆縣五指山區被7000日軍封鎖。八路軍拼死突圍,當時懷著8個月身孕的張翠屏自告奮勇帶路。一月的承德正是冷,大雪封山,突圍途中遇到懸崖,張翠屏拿出長繩,戰士們用綁腿結成繩子,攀登懸崖,試了幾次,上不去,滑下來。張翠屏有身孕,司令員李運昌不讓她上,她卻執拗地再次登上了懸崖,艱難爬到山頂,把繩子拴到大樹上,另一頭扔到山下給八路軍戰士。就這樣,在張翠屏的幫助下,部隊得救了,沖出了日軍的鐵臂合圍,可張翠屏卻累得早產了。當時黑河附近遍地皚皚白雪,到處都是厚厚堅冰,戰士們紛紛脫下大衣鋪在張翠屏身下,又反轉身體圍成圈子遮風擋寒,張翠屏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頑強生下了兒子。戰士們用大衣包住嬰兒,李運昌司令員給孩子起名叫冰兒。戰爭結束后,李運昌司令員非常掛念這對母子,多次查找張翠屏母子的音訊,可直到1982年張翠屏去世,他們也沒能再次相見。去世前,張翠屏將自己保存的一個黑匣子交給兒子,并囑咐他燒掉。直到這時,塵封多年的黑匣子終于打開,里面竟然是7000斤糧食欠條。
張翠屏一生只留下一張照片,照片上圍著頭巾,那是因為日軍掃蕩時她被逮住嚴刑拷打拽掉了一整塊頭皮。2007年河北省評選十大愛國擁軍杰出人物,張翠屏高票當選。她一生坦蕩磊落,只做自己該做之事,不愧為巾幗英雄。
《紅色“冀”憶》這本書中有戰爭年代的故事,也有和平年代的建設者故事。石家莊平山作者李吉偉撰寫的一篇故事,主人公就生活在平山,名叫史喜榮。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了改善山區缺水靠天吃飯的現狀,平山一些地方開始修渠,史喜榮和丈夫沖在了最前線。在大山懸崖峭壁中開山鑿渠,危險和艱難可想而知,沒有工具,修渠的人全憑腰里系著一條繩子動手開鑿。就在夜以繼日地艱難苦干中,不幸降臨,丈夫在一次塌方事故中不幸犧牲。事故發生后,人們望渠生畏,不敢向前,關鍵時刻,是史喜榮自告奮勇拿起了丈夫的接力棒。
史喜榮靠著一錘,一鏟,兩只手,詮釋了愚公移山的奮斗精神。現在平山和井陘還保留著這些渡槽,成為紅色歷史的見證。
這本《紅色“冀”憶》中三十多篇故事,說是“故事”,實則都是真人真事,并沒有虛構。它尊重歷史,尊重英雄,為新時代的紅色教育提供了一個經典讀本。為了創新,每一篇文章還都根據典型故事情節請畫家配了插圖,圖文并茂,更能吸引學生讀者,讓他們從小讀著紅色故事茁壯成長。
我推薦這本書,就是想讓大家去了解更多我們身邊的歷史、身邊的故事,我們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去寫,去挖掘,也去關心關注這些紅色故事身后的主人公。
如果說這本《紅色“冀”憶》是春華,那么,這些成長起來的寫作者就是秋實,就是一本書的遠方和當下。
一本書帶來的影響不可估量!
策劃:河北省圖書館 馮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