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切入了一個時代中最令人震撼與動容的故事,是歷史風云中一段極具體、甚至邊緣的個體經驗,又分明是英雄兒女的家國天下與風云際會。本期《冀圖悅讀》,我們跟隨花山文藝出版社圖書編輯申強,一同欣賞這部《無法完成的畫像》,追尋湮沒于時間中的一幅幅動人面孔。
冀圖悅讀 |《無法完成的畫像》
↓↓↓
讀書要有選擇,讀好書,讀經典,才能讓我們開卷有益。今天我向大家推薦的圖書,是一部短篇小說作品集——《無法完成的畫像》。這部圖書收入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劉建東近年來創作的《丹麥奶糖》《甘草之味》《春天的陌生人》等十篇中短篇小說,以及新近發表的短篇小說《無法完成的畫像》。《無法完成的畫像》剛剛榮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書名即取自該篇名字。
小說,是深受人們喜愛的文體,是生活的生動體現,《無法完成的畫像》這本書,就是作者精心錘煉,為我們奉獻的一部高質量的藝術品。
1944年春天,女孩小卿的舅媽請畫師為小卿的娘畫遺像。據小卿的舅媽講,小卿的娘天天在外面跑,凈和一些陌生人打交道,已經三年了,不見任何蹤影。
畫師想要一張小卿娘的照片,小卿的舅媽只能找來一張全家福。畫師在小卿家畫了四天,眼看就要完成了,第五天早上,卻發現畫像不翼而飛!
畫師只好重畫。為了防止畫像再次丟失,每天晚上學徒都背著畫夾返回店里。這樣又過了五天,小卿母親的畫像即將大功告成。那天夜里,學徒聽到動靜醒來,卻發現畫像又不見了!他循著聲音來到外面,月光下,師父打著了火,在燒什么東西。
一年后,畫師也不見了。學徒讓家人給他盤下了這家畫像館。1951年,店里進來一個年輕姑娘,她就是小卿。學徒很驚訝,小卿帶著他來到烈士陵園,指著一張四人合影照片說:“你看,這是我娘,還有我爹。”學徒盯著照片,除了小卿爹娘,上面居然還有自己的師傅。
畫師為什么燒掉畫像,需要我們通過每個字,尋找這個開放型的答案。這部小說的主題,是描寫革命者的奉獻與犧牲,但作品表現的方式卻非常獨特,采用了學徒“我”的視角,從而把信息含量巨大的情感世界呈現在讀者面前,讓情感的奔涌在不動聲色之間波瀾壯闊。
圖書前十篇小說,皆屬知識分子題材,其中一些篇目曾在《人民文學》《花城》《作家》等著名文學期刊發表,產生較大社會反響。透過這十部中短篇小說,作品描寫了當代社會環境中種種人物的生存狀態,展現了他們在價值觀方面的沖突,探討了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困惑,耐人尋味,表現出較好的文學價值與思想意義。
在獲得魯迅文學獎后,劉建東表示:“文學是在一個人寂寞的勞作中,面向整個世界的持續的奔跑與呼喊,在堅守與執著、孤獨與忍耐之外,也需要短暫的安慰與鼓勵。文學創作上的每一小步,都是個人生命成長的一大步。”是的,一部文學作品,最終是在作者與讀者共同參與下才得以完成。
策劃:河北省圖書館 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