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篇幅短小、易懂易讀而又意味深長、內涵深刻,有的讓人暖心,有的讓人醍醐灌頂。本期《冀圖悅讀》,讓我們跟隨河北開放大學、河北干部網絡學院青年教師楊梓,共同品鑒《有件事忘了跟你說》,走出紛繁生活的苦惱,收獲內在能量的加持。
冀圖悅讀 |《有件事忘了跟你說》
↓↓↓
翻閱聞章先生這本《有件事忘了跟你說》,每每展卷沉入其中,都會隨之或良久沉思或會心微笑。但是等到每每合上書卷,想要跟人說些什么,又覺得,每一句都好,每一篇都好,卻又不知道從何說起。恰恰應了“雁過無痕”“大音希聲”。這些文章,不是網絡上的心靈雞湯,可以任君隨一時情緒任意舀一碗灌下解饞,倒像是講究極了的中藥醫方,不能任意截取“名言警句”,因為每一篇都是一個圓滿運行的小周天,每一篇里也都藏著自我、他人與世界的關系。
好的作家是日常生活美學的采集與醞釀者。讀《有件事忘了跟你說》,常會在文章與活潑生動、自成一格的小畫間,會心而笑。文章與小畫都有一股子帶著春天泥土般的激靈與鮮活,有一股子直鉆人心的韌勁。就只是看個花,也能看出多個門道來,真就是闡釋了什么叫做“一花一世界,一沙一恒河”。
就好比下面這一篇《自在即花》:
若花看花,不知花做何想。是欣賞?是比較?若欣賞是怎么個欣賞?若比較是怎么個比較?桃花不如梨花白,梨花不如桃花紅,永遠是這樣。其實只有人這樣想,花不多事,若多事即不是花了。
這是看花的審美意趣,看花是花,看花不是花、看花還是花——這樣的看花,便有了“讓青色歸于青色,讓黃色歸于黃色”的智慧,而這智慧便成就了“山高萬仞半腰能纏他處霧;心闊十方何處不放自家花”這樣的平和淡然又豪情萬丈的胸懷。
還有一則振聾發聵的《鳳凰與雞》:
想象在遠古時期,鳳凰與雞,還有鸚鵡、孔雀等眾鳥,定然是在一起的,飛起來,天空一片華麗,落下來,地上五彩繽紛。后來就分層次了,雞淪落到底層。當然有比雞更低的,比如麻雀、鵪鶉等。之所以分層次,在于它們心靈的玄遠程度。
鳳凰一直是“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要的是那份干凈。所以鳳凰永遠是鳳凰。而雞一開始也是好的,但是有了引誘之后,它把握不住,貪圖有人提供的米,這一貪圖,就再也飛不起來了。
一旦有了貪圖,就會被人牽制,砌個墻頭,讓它報曉;壘個雞窩,讓它生蛋。
雞吃了米,人就開始吃雞。
尤其最后這一句:雞吃了米,人就開始吃雞。猶如當頭棒喝,讓我驚起一身冷汗,時刻警醒自己勿忘初心、定則生慧。
讀書也是一種修行,如同賺錢一樣。有句話說,你只能賺到你認知之內的錢財,其實,讀書也是。文學作品也有不同的性格,科幻小說天馬行空的想象也許會讓你嘆為觀止,偵探小說詭譎多變的情節會讓你大為驚艷。但是《有件事忘了跟你說》,就像是一本家中長輩整日尋常的碎碎念——如此日常細碎,卻又沉淀著滿滿的經歷與智慧。作家寫書、讀者讀書,都是一種在浩渺宇宙中尋找同頻知音、相互照見、共鳴的修行。
有趣的是,這本書中恰好就有一篇有關讀書的文章,叫做《慎讀書》:
都說讀書好,我說慎讀書。不是讀書不好,是有好多書不是好書。讀了不好的書,還不如不讀,因此要謹慎。讀書如交友,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讀書亦如是,書有好的有不好的,親近好的,遠離不好的,是應有之理。
為什么要讀書,因為書乃高人所留。高人不是隨時有,即便有也不見得能遇到。書便是不死的高人,也是不走的高人。有了好書,就等于你也混在了高人堆里。混著混著,你也就高了。
慎讀書、讀好書,是對生命根系的根本滋養。當讀者與作者的人生際遇,在文字架起的奇妙空間超越時空的對應、照見,就像是兩面相對而立的鏡子,不停地向更深更遠處觀照了自己和對方,也像兩個同頻回聲的鐘磬,是人生閱歷沉淀后的無聲切磋,久久回響。
策劃:河北省圖書館 呼新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