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金星
推薦語:作者選取司馬遷、曹雪芹等七位文學巨匠,剝離記賬式的作家人生年譜,巧妙地將他們置于幾個成長節點上,以輕松的筆墨觸摸作家們奔放熾熱的情感和博大深邃的精神。
冀圖悅讀 |《作家成長記》
↓↓↓
“我們讀所有的書,最終目的都是讀到自己。”今天,很高興與大家分享河北文學館館長劉金星的《作家成長記》。誰生來是作家?作家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著力挖掘了古今中外文學大師成名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作者選取司馬遷、曹雪芹、魯迅、卡夫卡、勞倫斯、海明威、馬爾克斯等七位文學巨匠,剝離記賬式的作家人生年譜,巧妙地將他們置于幾個成長節點上,以輕松的筆墨觸摸作家們奔放熾熱的情感和博大深邃的精神。
比如,忍受著身體和精神巨大摧殘寫下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學巨著《史記》的司馬遷,因為飛將軍李廣嫡孫李陵案做辯護,而被判死罪。他在理想與現實、精神與生命的對決中,如何抉擇、如何自我拷問,完成了人類歷史的極致。
中國文學的歷史畫卷中,《史記》名氣很大,真正了解司馬遷的人卻很少。通過這本《作家成長記》,我們可以走近他、感受他,與作家司馬遷一起擁抱黑暗。
命運坎坷、滿腹才華、傲骨風流的曹雪芹,用奢靡與繁華雕砌起一座亦真亦幻的紅樓,也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筆墨傳奇。
魯迅一生愛憎分明,固執偏激;他又熱忱、體恤,甚至把心掏出來給人看。他的骨頭是最硬的,在敵人面前沒有絲毫奴顏和媚骨。他的心又是最軟的,在朋友面前沒有半點傲氣和輕蔑,是最可信賴的良師益友。
卡夫卡這個失落了身份的靈魂漂泊者和精神流浪者,短暫的一生不斷被病痛折磨。他寫出了《饑餓藝術家》卻不能進食,險些餓死;他創作《城堡》卻找不到人生的出口;他完成了小說《審判》,現實卻不斷審判自己。難怪卡夫卡自己說,凡是我寫過的事都會真的發生,通過寫作我沒有把自己贖回來。作家不是巨人,而只是生活這個牢籠里一只色彩斑斕的鳥。
馬爾克斯是唯一沒有爭議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百年孤獨》的開篇語,在一個時期幾乎改變了中國許多作家的文學敘述。但是,大家也許并不十分清楚,《百年孤獨》的成書過程有多么艱難。經歷了種種陣痛、磨礪自不必說,單憑經濟壓力幾乎令這部書夭折。小說寫到第6個月時,馬爾克斯家里的存款就已經花光。甚至在拿到《百年孤獨》的稿費之前,家里已經欠了9個月的房租。然而,傾其所有寄出的書稿也不是一帆風順。出版社拒絕的理由是作品沒有市場,作者沒名氣。這些人絕對想不到,多年以后,《百年孤獨》成了文學界、出版界和讀書界的共同話題。
這本《作家成長記》給大家推介了七位文學大師,講述了七段成長故事,有志于文學探索的朋友,也許這本《作家成長記》能帶給您有益的啟示。
策劃:河北省圖書館 李田 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