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河北省政協(xié)委員、網絡作家寇廣平向大家推薦長篇小說《人生》,這是路遙的代表作之一,熱播電視劇《人生之路》就是根據這部作品改編的。
冀圖悅讀 |《人生》
↓↓↓
《人生》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大幕徐徐拉開,在大時代背景下,作者路遙著眼于當時社會,以點帶面,以“小我”表現“大我”,塑造了以高加林為代表的農村知識青年形象,他們游走于“城鄉(xiāng)交叉地帶”,敢于和命運抗爭,在追逐夢想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頑強、困惑、無奈,以及他們對人生的抉擇,都令人印象深刻。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寇廣平對《人生》的感悟:
01
讀《人生》這部小說,我悟出了幾條哲理,受益終身。首先,心有多大,夢想就有多大;格局有多大,成功就有多大。
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命運,主要取決于一個人的格局大小。有大格局的人,能夠體驗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喜悅,而一個格局小的人也只能仰望那些成功之人,徒嘆人生不公。
我第一次讀《人生》這本書是上高二的時候,我清晰地記得,那是1995年,書是在我們學校食堂門口的地攤上買的。買到這本書之后,因為學習很緊張,我都是每天晚上熄燈以后,趴在被窩里用手電筒看書。幽暗的光線下,我的心潮隨著人物的命運而起起伏伏。
冥冥之中我的內心深處產生了一個念頭,如果我將來要是能夠寫一本兒這樣觸動人靈魂的小說該有多好呀。這個念頭當時只是一閃而過,但卻在我的內心深處扎了根。
也正是《人生》這本書,開啟了我小說閱讀的人生之旅。大學4年的不間斷小說閱讀,為我日后走上文學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我后面通過創(chuàng)作改變人生埋下了伏筆。
02
其次,人不能向命運低頭。哪怕碰得頭破血流,也應該堅持理想。這是我從作品《人生》中所悟到的最關鍵的一條哲理。
沒有誰的人生可以隨隨便便成功。對于高加林這個經典人物,他的人生,有迷茫、無助、憤懣,但更多的是不屈不撓與命運進行著抗爭與求索。正如書中所說:生活永遠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得那么糟,無論是好的、還是糟的時候都需要堅強。
在小說《人生》中,高加林雖然返回了農村,但我相信,改革開放之后的高加林一定會成為村里的大能人,最終出人頭地,因為他有著一顆不向命運低頭的心。電視劇《人生之路》中,增加了對高加林人生的續(xù)寫,他來到了大上海,在一次次的抉擇中,選擇和命運抗爭,力爭上游。
我不禁聯(lián)想到自己的人生。大學畢業(yè)之后的我,庸庸碌碌,過的是朝九晚五的生活,沒房、沒車、沒有女朋友。每每站在狹窄逼仄的窗口,望著外面萬家燈火、高樓大廈,總是充滿了羨慕和向往。
我是一個宅男,每天下班回家的最大愛好就是閱讀小說。2008年夏天,在氣溫39度,沒有空調的出租屋內,百無聊賴的我看完了一部乏味可陳的網絡小說之后,一個扎根在心中很久的念頭突然復活,我想:我是不是可以寫一部屬于自己的文學作品呢?
這一寫就是兩年,在這兩年期間,因為工作原因,只能斷斷續(xù)續(xù)地更新,成績并不理想。那個時候,我曾經一度想要放棄。但我不想服輸,不想向人生妥協(xié),我想要奮發(fā)向上。
03
最后,我還想說,人生之路沒有捷徑。就像書中所說的:“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口的。有些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對主人公高加林而言,返回農村的悲劇從他狠心拋棄劉巧珍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注定。高加林想要走捷徑,最終以慘敗而告終。他的失敗是他自己的性格造成的,是他錯誤的選擇造成的。
正是因為有《人生》這部書的啟示,在我人生之路最黯淡的時刻,我并沒有選擇走捷徑,而是選擇了默默奮斗。
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是很辛苦的,從我的作品開始發(fā)布的那一天起,三年多的時間,我從來沒有休息過一天,每天最少創(chuàng)作6000字以上,八九千字的更新更是家常便飯。三年多的時間,950萬字的篇幅,每一個字都是心血,都是汗水,都是奮斗。
2012年,我完成了人生中的兩件大事,買房、結婚。而所有的花費,全部來自于網絡文學作品帶給我的稿費。
《人生》這部作品最偉大之處在于,它是沒有時代局限性的,不論你是哪個時代的人,當你年輕的時候讀到這部作品,并能夠有所感悟,它將會影響你一生的命運。
人生的好壞不是生來注定的,而是由自己的選擇決定的。
人生沒有白白的經歷,困境也好,順境也罷,皆是人生。
經歷了千回百轉之后,仍能選擇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各種境況,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讀《人生》,悟人生,掌控人生,愿你的人生因選擇而美麗!
策劃:河北省圖書館 李田、魏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