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萬物尊敬,對自然善感。手起手落間,翻過幾頁書。花開花落時,看云去云歸。本期節目,河北省作家協會作家張戎飛帶來散文集《何以契闊》,愿我們在人生這場有來有往的長途旅行中,豐富自己,找回從容。
冀圖悅讀 |《何以契闊》
↓↓↓
《何以契闊》共分為三輯。第一輯是“草木風華”,這部分共收錄了26篇散文,都以中藥為題。借藥抒懷,煮字療饑。寫中草藥,更是在寫人生。《增廣賢文》中有言“人生一世,草生一春”。人生如小草般須臾短暫,也若小草般堅韌樸實。一株株植物,素樸地生在光陰里。似寂然無言,卻又有聲有色。
有些地方,可以愛一輩子,但只能放在心里而無法企及。從心底知道自己深愛著那里,也清楚地知道深愛的理由,盡管它已不再是記憶中的模樣。因為這愛如此沉重,以至于永遠無法忘記。這些地方,不是最美的,卻是最獨特的。家鄉于我,便是這樣一個地方。那里根植著我最純情最執著的向往與期待,在離開它之后的漫漫光陰里,對它的思念如影隨形,那原本凋敝而真實的樣子一直保留在我最初的記憶里,凝結成一種叫鄉愁的情緒。
—— ——《滿天星》
這本《何以契闊》的第二輯是“山水清歡”,共收錄散文24篇,那些文字,不僅是書寫風景,更是靈魂與文字的唱和。我特別迷戀在路上的感覺,是神秘的,游離飄蕩。遇山轉山,遇水涉水,遇林則穿,與山水有言不盡的親切。走在山中,自己也成了一棵樹,一株草,于山的懷抱酣然而臥,于山的脊梁恣意嬉戲,于山的肩上醉而遠眺。沐浴山間的清風明月,可以把五臟六腑都清洗一遍。
漫無目的,就那樣走著,踏著青石板路,聽著腳步聲,仔細聽,有水聲悄然應和。那輕微的潺潺之聲,有如天籟,從遙遠的時空傳來,彈奏在心弦上。忽的,有想要貼近那水的沖動,隨著它流淌,從日出到遲暮,度過一歲又一歲榮枯。
—— ——《愿是那尾白鰱》
“月滿西樓”是書的第三輯,呈現了19篇散文,是對生活、對情感、對事物的體察與思考,有海的遼闊,也有云的飄渺,談書、談茶、談光陰里的種種美好。
定定地看著兩位老人,他們的華發在我眼底綻出風情的嫵媚,我的眼睛里有溫熱的液體緩緩溢出。在我逐漸模糊的目光里,那定格在腦際的華發,仿佛并蒂盛開的纏枝蓮,在沉重而蒼白的歲月中,散發著活色生香幽微之光。
我只求與你共華發。這幾個字,在我心里生了根。
忽而,那么盼著快一點兒老,那樣,就能夠實現與你共華發的心愿了。
—— ——《只求你與你共華發》
文學評論家辛泊平老師曾為我的散文寫過評論,他說:“戎飛的文字是小資的,這是我讀她的第一印象。當然,在我這里,‘小資’并不是文本命名,更不是簡單的生活鑒定,它只能是一種品位,一種對生命的感悟,一種對生活的態度。讀戎飛,我讀出了無處不在的情趣,讀出了擦亮塵埃的審美之心。”
這本《何以契闊》也是這樣,字句、片段都如清溪流淌,記錄成長與記憶,記錄個體生命在時間中不同形態的呈現。自然中帶有詩意的挽留,詩意里又有自然的流露,通過文字再次回到那早已逝去的感動瞬間。
策劃:河北省圖書館 李田、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