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故事,卻只有寥寥幾句描述,面對懲罰和折磨,蘇武的心境如何,他靠什么走過十九年的日日夜夜。
本期《冀圖悅讀》,全民閱讀推廣人焦敬棉與您分享長篇小說《蘇武牧羊》,以小羊的視角演繹漢代荒野求生的愛國故事。
冀圖悅讀 |《蘇武牧羊》
↓↓↓
“蘇武牧羊”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被深刻銘記并廣為流傳的故事,在繪畫、戲曲、歌曲等藝術形式中都被反復表現。《漢書·蘇武傳》中對蘇武十九年牧羊北海的生活只有寥寥幾筆,“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歷史記載的空缺恰恰給了作家想象力縱橫馳騁的空間。書中的蘇武不僅僅是一個歷史符號,更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在《蘇武牧羊》這個小說里,匈奴王將蘇武發配到北海牧羊,是想以這個地方的荒涼和艱苦逼蘇武屈服。但是,蘇武不僅始終沒有屈服,而且還在這里頑強地活了下去!本書告訴小讀者,蘇武的生存法寶有兩個,一是智慧,二是信念。
智慧使蘇武總能找到克服困難的辦法。比如他還在去往北海的路上,就預想到那里沒有糧食,所以在經過一座小城時,他就用他身上佩戴的一塊上等黃玉,從一位匈奴老人那里換回了一袋燕麥,當春天來臨時,他將這袋燕麥播撒在草地上,從此他就有了燕麥作為糧食。又比如,他撿到了一張漁網和一把剪子,他就利用這張漁網打魚,利用剪子給羊群剪羊毛。他打了很多的魚,把魚曬成了魚干。他給每一只羊剪羊毛,將羊毛匯聚到一起。他還采摘了很多的蘑菇和松茸,并將它們曬干。他從草原和大湖中獲取了足夠多的好東西,然后當某一天有駱駝組成的商隊經過的時候,他用這些東西從商隊那里換回了鹽巴、黃油、奶酪、火鐮、皮襖、靴子、木桶、鐵鍋等。蘇武還用換來的一把弓箭,巧妙地與野豬和灰狼周旋,保護了他種植的燕麥和羊群。
信念作為蘇武的另一個生存法寶,貫穿在蘇武牧羊十九年的整個過程中。書中特別寫到蘇武是如何清晰記錄下時間的。蘇武說,我生是大漢的人,死是大漢的鬼,所以他必須記住他離開漢朝的日子有多久了。他苦苦思索,終于想出了利用木桶、石子和十二只小筐來記錄日子的辦法,裝滿一個小筐就是一個月,十二個小筐就是一年。記住時間,也就是記住了信念,他看著裝滿石子的筐子說:“我已經離開長安整整五年啦!”他這句話是在說:“我守著自己的信念已經整整五年啦!”
蘇武牧羊的故事,描寫了蘇武與大自然、野獸和孤獨抗爭的過程,塑造了蘇武堅貞愛國、不屈不撓的英勇形象,十九年的煎熬和等待,最終回到了故國?!短K武牧羊》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兒童文學作品,值得一讀!
策劃:河北省圖書館 呼新娜 魏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