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到了
祝你“龍”馬精神
“龍”光煥發
“龍”行天下
這是一部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知識讀本,從春節到臘八,將15個節令,一一考證,全方位完美解讀。本期節目,石家莊市第四中學教師劉微帶來《節日之書——余世存說中國傳統節日》。跟隨著名學者余世存一起,追溯傳統節日本源,敬畏時間,用心生活!
冀圖悅讀 |《節日之書——余世存說中國傳統節日》
↓↓↓
春節將至,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本有趣又應景的圖書。這本書的名字叫《節日之書——余世存說中國傳統節日》。這本書2019年1月由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是目前國內第一本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知識讀本。
作者余世存,是當代詩人、思想家、學者、自由作家,他做過中學教師、報社編輯、志愿者,現為自由撰稿人。曾多次入選年度華人百名公共知識分子,被稱為“當代中國最富有思想沖擊力、最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知識分子氣質的思想者之一”。
這本《節日之書》是作者近年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而推出的一部力作。書中對十五個節令依次講述,從春節、元宵,到春分、社日、寒食,再到清明、端午,慢慢就到了夏至、七夕,當中元節與中秋兩個關鍵節日一過完,重陽、臘八應節而至,最后年關、過年。作者從歷史故事、思想傳承、風俗禮節、生活方式等方面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精髓全方位講述。可以說是一部中國人的生活簡史,安頓身心的日用之道。春夏秋冬里的這些節日,豐富了我們繁瑣無聊的生活狀態,就是因為我們重視,我們才愿意在一個個節日當中,參與祭祀、祭拜,做吃食,憶先人。
閱讀《節日之書》,就好像層層剝開隱藏在節日中的古老秘密。縱覽全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推薦理由:
一、在《節日之書》中,作者回憶了許多兒時過節的情景,再現了傳統節日當時的盛況。生活的儀式感也正是在這些細節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比如在“過年”這一章節中,作者回憶:“印象中我家和我們村里人的年飯都在早上,各家的大人多是凌晨兩三點起來做飯,做好后喊仍在酣睡的孩子們起床,五六點鐘,全村里響起此起彼伏的鞭炮,這就表示這一家人祭拜了天地祖先,可以吃年飯了。因此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認定年飯就是早上吃的飯,后來進城讀書,聽見城里同學說中午吃年飯,晚上吃年飯,我還心里笑城里人不懂規矩;再后來看到阿Q心理,恍然看到了自己。”可見各地習俗很不相同,南北交融才更顯有趣。
《節日之書》的第二個特點,它不僅是一本文化散文集也是一本知識科普書,作者講述了有關傳統節日的來源、傳說及民間風俗。通過大量的歷史故事、風俗禮節,來幫助我們溫習每一個節日,從行動到儀式,從儀式到情感,體察中國傳統文化生成的規律,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
關于元宵節,作者講述了一系列歷史故事。漢文帝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平定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
隋朝軍隊滅南陳時,南陳的樂昌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為以后相見的憑證。他們還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于市,以探對方消息。樂昌公主后來被皇帝賜給了楊素,楊素對樂昌極為寵愛。元宵節時,徐德言在街市上看到有人叫賣那熟悉的半片銅鏡,因價高無人理睬。徐德言就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得知此事之后,深受感動,讓徐德言、樂昌公主二人終于得以團圓。這便是“破鏡重圓”的典故。楊素也成為“成人之美者”。
三、《節日之書》還征引了大量關于傳統節日的文學作品,有詩、詞、散文、小說等等。引經據典的同時增加了《節日之書》的內涵,讓這本書充滿了文化之美。文人大家的作品,為這本書增色添彩,讓傳統的節日更獨具“中國文化味”。
比如“清明”這一節中相關的詩文名篇就非常多。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不僅是天下行書第一,也是一篇融寫景、抒情、議論的名作,文中描寫的就是清明時節的景象。除了古典作品外,現代作家也有不少關于清明節的描述。比如豐子愷在《清明》這篇散文中講述了小時過清明的習俗。他將清明節上墳的活動稱為“借墓游春”,當作“無上的樂事”。
此外,書中每一章節都有一兩幅老樹的畫作及小詩,精心呈現傳統節日之美。老樹是當代畫家、學者,本名劉樹勇,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教授。他的這些畫作和余世存的文字相得益彰,讓我們對傳統節日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在品味關于傳統節日的文字之余,欣賞一下那些古樸又活靈活現的畫作,也是一種很好的享受。
傳統節日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是中國人的感情紐帶,愛情和親情,生離和死別,不同的節日中包含著不同的生活情緒。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傳統節日的文化味漸漸淡了,因此找回我們的傳統節日,重新認識傳統節日,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這本《節日之書》注重故事性和知識性,也非常貼近生活,是假日節慶期間家人們圍坐共讀的一本好書。
策劃:河北省圖書館 呼新娜、魏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