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義凜然、剛正不阿的一代名臣,他是鐵面無私、斷案如神的“青天判官”。從傳說野史到話本評書,“包青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那么膾炙人口的坊間傳說到底有沒有依據?它們又是怎樣廣為后世流傳的?本期節目,石家莊市作家協會副秘書長祖翠娟為我們帶來歷史人物傳記《包拯傳:大宋孤勇者》。
冀圖悅讀 |《包拯傳:大宋孤勇者》
↓↓↓
歷史人物傳記《包拯傳:大宋孤勇者》的作者滕非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宋史研究會會員,現任中華文化促進會燕趙文化委員會副會長。滕非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謀篇布局,將包拯一生的經歷放到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考量,借用人們熟知的民間傳說,引發讀者強烈的閱讀興趣,以數年時間積累、甄別、考證而來的真實史料為我們還原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包拯。
這本《包拯傳:大宋孤勇者》精心設置了十個章節,從標題便可以大略看出包拯的人生歷程。從青年時期的“大器晚成”“厚積薄發”,到中年時期的“鐵面御史”“入主戶部”,再到老年時期的“打坐開封府”“朝堂重臣”,包拯的一生先抑后揚,經歷了起起落落,但他依然峭直剛毅、初心不改。
首先,作者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孝順父母的包拯。在本書“辭官風波”一節中,詳細記述了包拯兩次棄官的來龍去脈。原來,包拯放棄上任建昌縣是因為“父母皆老”,放棄和州稅監官是因為父母“又不欲行”。十年間,包拯都是在一心一意地贍養年邁的雙親。后來,父母相繼離世,待守孝期滿,他又堅持在父母墳前多守了兩年。39歲的包拯,依依不舍地向墓地里的父母拜別,開始走上仕途。
在這部傳記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不入俗流,更不畏權貴的包拯。作者對有關包拯的諸多民間傳說進行了考證,比如流傳千年的苦情故事《鍘美案》,作者認為“包拯斗駙馬一事確實存在”,但這位駙馬應為郭承祐?;实蹖械v一再包庇,而包拯絲毫不退讓,堅決進言,請皇帝下令將其繩之以法。包拯同情弱勢群體、敢于與權貴斗爭的“青天”形象體現得淋漓盡致。
包拯不但擅長斷案,而且在很多領域都有著獨到的見解和敏銳的洞察力。慶歷四年,宋夏和議,包拯審時度勢上奏《論楊守素》,一針見血指出西夏的險惡用心,巧妙地處理了大宋與西夏的外交關系。包拯深得仁宗皇帝信任,被委以重任,去河北解決士兵的吃糧問題,又風塵仆仆地去陜西議定鹽法。因為見解獨到、深遠謀略,包拯的職銜再次提升,也由此成為了令貪官污吏聞風喪膽的諫官。
《包拯傳:大宋孤勇者》不僅是一部歷史人物傳記,更是一部將歷史與文學完美融合的作品。這部作品讓我們深刻感受歷史的厚重和人物魅力的同時,也欣賞到了文學之美。它不僅僅是對人性的探索、對正義的堅守,更是對仁善、清廉、剛正、忠孝等高尚道德品質的追求與傳承。讓我們跟著《冀圖悅讀》欄目一起讀書吧!
策劃:河北省圖書館 李田、王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