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典籍文獻世代相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出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針,在此方針指導下河北省圖書館對中華典籍的創造性轉化進行了實踐與探索,制作了《典籍背后有故事》系列微紀錄片。該紀錄片以河北境內館藏典籍文獻為主,重點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及其蘊含的傳統文化精華,通俗典籍內容,激發公眾興趣,寬泛閱讀對象。
河北省圖書館館藏《崇厚使法日記》的故事為觀眾拉開一幅晚清歷史大幕,通過日記主人公崇厚的經歷展現和見證晚清重大歷史事件,包括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教案”之一天津教案、親歷巴黎公社起義等內容。
《寒玉堂集》內容豐富,展示了溥儒先生詠物感事的情懷逸趣。全書全部用蠅頭正楷親筆書寫,書法精妙,意匠天成,令人嘆為觀止。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學價值。
河北省圖書館館藏《坐隱先生訂棋譜》由雅好坐隱、遁身名世的汪廷訥編著,故事重點揭示明代末期徽州文人在當時社會狀態下的理想與心靈歸宿。
坤輿全圖(英文:Great Universal Geographic Map) 于甲寅年(1674)木板印制。現世僅存兩幅,一幅保存在臺灣(故宮博物院),一幅保存在河北大學。目前河北大學圖書館珍藏的清代康熙年間南懷仁的《坤輿全圖》是彩色印刷版,彌足珍貴,堪稱為一件稀世珍品。
該書的編纂、刻印者盧見曾一生為官,不但政績突出,而且學識淵博,經、史、文、詩、詞、曲以及古籍整理、注疏校勘等廣泛涉獵。表彰漢儒學說,推崇鄭玄,對乾嘉學派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有益的推動作用,對清代學術產生了重要影響。
《十三經注疏》重點介紹了十三經的刊刻者毛晉,以及他所創辦的汲古閣對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和保存的貢獻。
唐詩是中華民族獨特而珍貴的文學遺產,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這樣一筆巨大的文化財富,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是怎樣搜集、整理和留傳下來的?御定《全唐詩》能夠告訴你期盼的答案。
《石湖志略 文略》重點描寫了該書的題跋者,有著“五百年藏書第一人”之譽稱的黃丕烈的一生。
承德圖書館館藏《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的故事雙線并行,人、書共生。梳理編撰者陳夢雷的生平,講述其官場沉浮的經歷;同時描述編撰《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的艱辛過程,雙管齊下,融會貫通,展現了人書一體的精髓。
《因明論理門十四過類疏》的故事講述了其母卷《趙城金藏》的刊刻歷史、抗戰期間保護、遷移、守護的艱難以及河北大學圖書館所藏殘卷的零種鑒定等內容,為觀眾鮮活的呈現出這一“天壤間的孤本秘笈”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