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炎黃,盛世東方。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以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推動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綿延向前,賦予我們民族不可替代、自強不息的精神內涵。2022年6月11日是我國第17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國家圖書館和河北省圖書館聯合舉辦的“年華易老 技·憶永存——第四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顧展”于6月15日在線上開展。
“年華易老 技·憶永存——第四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顧展”中的115部綜述片,來源于已完成驗收的8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項目中的優秀項目,立體展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成長經歷、技藝特點、代表作品、傳承教學等內容,通過觀賞影片,觀眾們不僅能領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技藝和風采,還能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植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所煥發的魅力和風情。
自6月15日起每周一到周五,河北省圖書館官網、公眾號及訂閱號每日向廣大讀者播放3部綜述片。讓我們一起致敬非遺傳承人,牢記文化守護的責任感,共同守護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為不斷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劉澤松,1946年出生,男,漢族,貴州玉屏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玉屏簫笛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玉屏簫笛用貴州玉屏侗族自治縣出產的竹子制成,并因此而得名。玉屏簫笛是我國著名的傳統竹管樂器,以音色清越優美、雕刻精致而著稱,它是玉屏當地侗、漢、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發展的結晶。劉澤松10歲隨父親劉文忠學習吹奏簫笛,15歲開始從事簫笛制作至今,曾擔任玉屏簫笛廠技術組長。1984年,他恢復了其祖父劉昆山創辦的百年老字號“劉昆山簫笛”。劉澤松從事簫笛制作幾十年,為玉屏簫笛的制作生產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繼承和發揚“龍鳳扁簫”的制作和雕刻技藝,把龍鳳扁簫上的微雕、浮雕圖案做得精細動人,使其成為“劉昆山簫笛”的代表作品之一。
王阿牛,1925年出生,男,漢族,浙江紹興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紹興黃酒釀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紹興釀酒的歷史非常悠久,文字記載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又有鑒湖這一豐沛而優質的水源,釀酒條件得天獨厚,使紹興酒成為中國黃酒的代表。紹興酒一般在農歷七月制酒藥,九月制麥曲,十月制淋飯(酒娘),冬至前后正式開始釀酒,到次年立春結束,發酵期長達80多天。王阿牛出生在紹興東浦賞祊村的釀酒世家,一輩子都在生產、研究紹興黃酒,有“活酒仙”的美譽。王阿牛積累了大量的一手資料,于1959年編寫了《紹興酒操作規程》,退休后又寫了30萬字的《紹興酒釀造生產技術》,從而使紹興酒的釀制由祖祖輩輩口耳相傳的傳統技藝變成了有文字記載的操作規程。
鄧希平,1942年出生,女,漢族,江西興國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已初步建立。瓷業內部分工日益細化,到元代,又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繪技術。明、清兩代,景德鎮制瓷業進一步發展,制瓷手工技藝體系基本完善。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專業化程度強,技藝深奧,名家輩出,其中最核心的技藝包括拉坯、利坯、畫坯、施釉和燒窯等。鄧希平畢業于武漢大學化學系,后進入輕工部景德鎮陶瓷研究所和景德鎮市建國瓷廠,長期從事傳統顏色釉瓷的傳承和創新研究工作,將科學奧秘與藝術魔力完美熔于一爐,凝固于一瓶一盞,達到了令人拍案叫絕的境界。
甘而可,1955年出生,男,漢族,安徽屯溪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漆器髹飾技藝(徽州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徽州漆器制作技藝源遠流長,其中的螺鈿漆器至宋代已相當成熟。明清兩代,漆器工藝空前發展,雕漆、漆畫、金漆、雕填、戧金、螺鈿、百寶鑲嵌等工藝爭奇斗艷,蔚為大觀。明代徽州漆工黃成總結漆器制作經驗,著成《髹飾錄》一書,這是中國古代唯一流傳至今的漆工專著。甘而可早年學習木工,同時學習繪畫、雕刻。1979年進屯溪漆器工藝廠,師從汪福林、俞金海學習漆藝。1999年至今,專門從事傳統徽派漆藝的開發研制。甘而可的漆器作品,原料與工藝恪守天然大漆制作的古法原則,將徽漆特色的菠蘿漆、推光漆、漆砂硯及精細漆面紋飾推向新高度。
喻湘漣,1940年出生,女,漢族,江蘇無錫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泥塑(惠山泥人)代表性傳承人。惠山泥人是無錫惠山的民間傳統工藝,分“粗貨”與“細貨”兩類,“粗貨”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繪彩,內容以喜慶吉祥題材為主,如大阿福、老壽星等;“細貨”即手捏泥人,內容為傳統戲曲人物、神話傳說、民風民俗。惠山泥人講究彩繪技藝,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喻湘漣是蔣萬順泥人耍貨店第四代傳人,8歲開始學做泥人,曾先后跟隨蔣子賢、張阿仁、章根寶學藝,全面繼承了惠山手捏戲文的技藝,創作了許多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優秀作品。她以“整舊如舊”的標準修復了原無錫市泥人博物館四百多件歷史精品,并解決了泥人忌水、易碎的技術難題。代表作品有《傳統大阿福》《思維觀音》等。
嵇錫貴,1941年出生,女,漢族,浙江湖州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越窯青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越窯是我國陶瓷燒造延續時間較長、影響范圍極廣、文化內涵豐富的窯系,是最早突破原始瓷器燒造,走向成熟瓷器生產的窯場。越窯的主要產地在古越人的居住之地,唐代稱之為越州,越窯因此而得名。越窯以生產青瓷而聞名,其制瓷技藝、裝飾工藝和造型款式,在中國古代均達到了極高水平。尤其專門燒造的宮廷用瓷“秘色瓷”,成為我國古代陶瓷燒造的經典。嵇錫貴1965年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陶瓷設計專業,其陶瓷彩繪師承景德鎮“珠山八友”老藝人,工筆國畫師承中國美術學院鄧白教授,陶瓷作品以創作青花瓷、釉上彩瓷等見長。
劉則亭,1944年出生,男,漢族,遼寧盤錦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漁雁民間故事代表性傳承人。“古漁雁”民間故事是對“古漁雁”群落生產生活、習俗傳統、文化信仰等的全方位反映,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劉則亭是“古漁雁”后代,從小就在祖父、外祖父、父親、母親及老一代打漁人那里聽取了大量關于“古漁雁”的民間傳說故事,并從1970年開始有意識地進行收集、整理與記錄,先后出版了《漁家的傳說》等書籍。他至今已能講述1200多則“古漁雁”民間故事,語言生動質樸,并穿插一些漁歌、號子,以增強故事的表現力。他還注重收集船錨、海碗等實物,使“古漁雁”民間故事有可依托的物質載體,并以此為基礎,成立了遼河口“古漁雁”文化遺產博物館。
陳興華,1945年出生,男,苗族,貴州紫云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亞魯王代表性傳承人。《亞魯王》是苗族的一部英雄史詩,采用西部苗語講述,有時用敘事形式朗讀吟唱,有時用道白形式問答,涉及古代人物一萬余人,四百余個古苗語地名,二十余個古戰場。它與麻山苗族人的葬禮聯系在一起,是對亡靈返回亞魯王國時代歷史的神圣唱誦,展現麻山苗族對祖先、神靈、自然的敬仰和崇拜。陳興華自學習亞魯王史詩以來,致力于史詩的傳唱、整理、保存工作,對史詩文本和儀式內容的完整流傳做出了巨大貢獻。記錄工作圍繞陳興華的實踐和傳承,真實完整地反映出麻山苗族人對生命、對生存的深刻思考,更好地保存了亞魯王英雄史詩,為后人的研究與傳承提供了寶貴可靠的資料。
巴德瑪,1940年出生,女,藏族,內蒙古阿拉善盟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蒙古族長調民歌代表性傳承人。蒙古族長調民歌作為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文化表達方式,歷經數千年而延承不斷,并由于復雜的地域條件和部落傳承形成眾多風格流派,時至今日依然與蒙古族生產生活方式的各個環節息息相關。長調集中體現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色與特征,并與蒙古民族的語言、文學、歷史、宗教、心理、風俗習慣等緊密聯系,貫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歷史和社會生活中。巴德瑪出生在阿拉善右旗藏族活佛魯布桑東德布家,7歲起隨父母和二姨學習長調民歌,9歲拜民間藝人加拉杜為師學習馬頭琴,少年時代已成為名揚方圓百里的民間歌手,并被內蒙古藝術交流研究會命名為“新中國第一代達爾罕哆欽”(長調歌王)。
潘薩銀花,1943年出生,本名潘玉清,女,侗族,貴州從江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侗族大歌代表性傳承人。侗族大歌是一種多聲部、無伴奏的侗族民間合唱形式,自成體系以來,已有200多年歷史。侗族大歌在長期的演唱中,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演唱藝術及由此演繹出來的民俗事象,對推動社區的文明進步發揮著巨大作用,對本土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具有很大推動力。潘薩銀花出生于侗歌世家,8歲開始跟著爺爺、奶奶、母親學習侗歌,后又拜當地老歌師吳哈常及其徒弟吳薩庫為師,逐漸成為侗族地區公認的優秀歌手。潘薩銀花20歲即可自編自唱侗族大歌,同時也擅長琵琶歌、牛腿琴歌、木葉歌、敘事歌、攔路歌、敬酒歌、多耶踩堂歌等,是掌握侗族歌種較為全面的一位歌師。
吳家興,1942年出生,男,侗族,貴州榕江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侗族琵琶歌代表性傳承人,2018年逝世。侗族琵琶歌流傳在廣大的侗族地區,其歌唱內容幾乎涵蓋侗族歷史、神話、傳說、故事、古規古理、生產經驗、愛情生活、風尚習俗、社會交往等各個層面,是研究侗族社會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的重要史料。由于各地琵琶歌所使用的琵琶型號、定弦、土語、演唱場所和運用嗓音存在差異,從而形成許多不同的風格,大致可分為抒情琵琶歌和敘事琵琶歌兩大類。吳家興1960年正式向歌師甫桃拜師學習彈琵琶唱歌,1970年開始出師傳徒。他常年在晚寨一帶傳歌,迄今已有30余年,帶出了多批優秀的民間歌手和歌師,是四十八寨侗族地區著名的歌師。
秦德祥,1939年出生,男,漢族,江蘇常州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吟誦調(常州吟誦)代表性傳承人,2016年逝世。吟誦是中國古代文人吟唱詩詞文章的一種讀書方式。常州吟誦是根植于常州,運用常州方言進行的古詩詞吟唱,較好地保留了吳語的音韻特色,更體現出古典文學作品的聲韻美和節奏美。其吟誦的音調方式無樂譜可循,也無樂器伴奏,郭沫若先生曾將之比喻為“無譜的自由唱”。秦德祥自幼熱愛文學和音樂,曾用三十年時間自費采錄常州吟誦近600余首,其中包括趙元任、周有光、屠岸的原聲原像。他先后發表了論文30余篇,編著、出版了六部專著。2014年6月,獲得第三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
馬金山,1946年出生,男,東鄉族,甘肅和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花兒(松鳴巖花兒會)代表性傳承人,2020年逝世。花兒是廣泛流傳于甘、青、寧及新疆四省區的回、漢、土、東鄉、保安、撒拉、藏、裕固等8個民族中,一律使用當地漢語方言,只能在村寨以外歌唱的山歌品種,通稱“野曲”,又稱“少年”。其傳唱分日常生產生活與“花兒會”兩種主要場合。松鳴巖位于臨夏州和政縣城南,是甘肅省著名的三大花兒會場之一。松鳴巖花兒會于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至二十九舉行。馬金山曾師承“花兒王”王紹明學習花兒演唱,被授予“太子山腳下的金嗩吶”和“東鄉族的二胡王”稱號,曾獲得第二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
蒲章俊,1945年出生,男,漢族,山東淄博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聊齋俚曲代表性傳承人。聊齋俚曲的流傳地區主要在山東省淄博市,蒲氏家族及后人是其主要傳承者。聊齋俚曲是清初文學家蒲松齡將自己創作的唱本配以當時流傳的俗曲時調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音樂文學體裁,因蒲松齡的書齋名為“聊齋”,故稱“聊齋俚曲”,也有人稱“蒲松齡俚曲”。聊齋俚曲生動地反映了封建時代晚期的人民生活,為群眾所喜聞樂見,長期在當代社會中傳唱流傳,成為山東地區一種獨樹一幟的群眾性藝術形式。蒲章俊自幼跟隨祖輩學習聊齋俚曲并掌握其演唱技法,他繼承祖輩的技藝特征,演唱詞曲結合,成功演繹了蒲松齡原著的內涵。同時,蒲章俊積極投身于聊齋俚曲的挖掘和教學工作,為聊齋俚曲的傳承做出了貢獻。
盧補良,1960年出生,男,漢族,山西忻州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嗩吶藝術(晉北鼓吹)代表性傳承人。晉北鼓吹是流傳在山西省大同、忻州地區的一種民間器樂合奏形式,主要應用于歲時節令、慶典祭祀、婚喪社火等民俗活動。晉北鼓吹以“八音會班”為單位,一般有班主1人,響工(或稱吹鼓手)10人,所用樂器包括嗩吶、管子、笙、大鑼、小鑼、镲、板、鼓、梆子等,以嗩吶為主奏樂器,鼓、鑼、镲等用以烘托氣氛,演奏時主副相襯,彼此呼應,整體氣勢頗為雄壯。盧補良師從八音世家傳人武桂蘭老先生,青年時期就開始嶄露頭角,他的演奏風格奔放舒展,時而粗獷豪放,時而細膩逼真,既有傳統演奏技法的繼承,又有現代技巧的熟練應用,曾獲第七屆中國民間文化“山花獎”。
華爾貢,1949年出生,男,藏族,甘肅甘南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藏族民歌(甘南藏族民歌)代表性傳承人。藏族民歌可分為山歌(牧歌)、勞動歌、愛情歌、風俗歌、誦經調等類型。甘南藏族民歌是流行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種歌唱形式,其歌詞和樂曲不通過書面傳承,而由藝人口傳心授,曲調變化很少,演唱時不用器樂伴奏。甘南藏族民歌集中反映了當地人的生活習俗、原始宗教信仰和審美觀念,是民俗學、社會學、民族學、音樂學等方面研究的重要參考材料。華爾貢收集、整理了多首當地民歌,成為一名“阿里”琴彈唱藝術的傳承者。他致力于藏族民歌的傳承教學,培養出許多優秀的彈唱人才,一定程度上推動甘南藏族民歌彈唱藝術的發展與傳播。
玉蘇甫江·亞庫甫,1936年出生,男,維吾爾族,新疆伊犁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維吾爾族鼓吹樂代表性傳承人,2019年逝世。維吾爾族鼓吹樂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是維吾爾民族特有的器樂樂種,廣泛流布于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它既可演奏《十二套伊犁維吾爾族鼓吹樂套曲》之類相對固定的鼓吹樂套曲,也可演奏維吾爾木卡姆片斷和流傳于各地的維吾爾族歌舞音樂。維吾爾鼓吹樂曲來源很多,包括民間歌曲、民間舞曲、民間說唱及木卡姆古典音樂等。維吾爾族鼓吹樂在維吾爾族的各種節日慶典和人生禮儀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文化研究價值。玉蘇甫江·亞庫甫擅長納格拉鼓演奏和制作,1954年即隨伊寧市文工團到各縣市演出,1965年至1992年在伊犁州皮革廠工作,其間多次參加各類演出。1994年出版《伊犁納格拉鼓》盒式磁帶。從藝以來,他培養了眾多弟子。
王景才,1968年出生,男,苗族,貴州納雍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苗族蘆笙舞(滾山珠)代表性傳承人。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是南方少數民族最喜愛、分布最廣泛的一種民間舞蹈。苗族蘆笙舞滾山珠原名“地龍滾荊”,苗語叫“子落奪”,流傳在貴州省納雍縣豬場苗族彝族鄉。滾山珠是融蘆笙吹奏、舞蹈及雜技技巧為一體的表演形式,其中“滾山珠”“雙飛燕”“倒栽樁”“疊羅漢”是最富創新性的高難度動作,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王景才有在少林寺習武的經歷,他數十年如一日,在繼承傳統舞步的基礎上,結合了雜技與武術技巧,給滾山珠注入了新的活力。1981年至1984年間,他擔當主演及輔導老師,2000年至今在家鄉培養了多名表演滾山珠的能手。
庫爾班·托合塔西,1932年出生,男,塔吉克族,新疆喀什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塔吉克族鷹舞代表性傳承人。塔吉克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之一,他們視鷹為強者、英雄,在民間廣布有關鷹的民歌和傳說,甚至連舞蹈的起源都與鷹的習性、動態聯系在一起,于是形成了鷹舞。塔吉克族舞蹈特色的形成和伴奏樂器及其特有的演奏方法密不可分,鷹笛、手鼓、拉巴甫(熱瓦甫)、布蘭孜庫姆、塔吉克式艾捷克都是其廣泛使用的民間樂器。鷹舞的主要形式有“恰甫蘇孜”“買力斯”“拉潑依”等。庫爾班·托合塔西繼承了其父的鷹舞、吹奏鷹笛的技巧,是塔吉克族公認的優秀民間歌舞藝人。他跳的鷹舞動作優美,既能獨舞也能與他人對舞,也可邊唱邊跳,體現了鷹舞的古老風格。
文琰森,1941年出生,男,廣東深圳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獅舞(松崗七星獅舞)代表性傳承人。松崗七星獅舞是分布于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及相鄰地區的一種傳統舞蹈,起源自清末民初當地民眾在文氏宗祠前為紀念南宋著名愛國將領文天祥而舉行的獅舞表演,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它與其他獅舞表演的主要區別在于伴奏的鑼鼓樂節奏為“七拍半”,且有逗蛇、蜈蚣陣、螃蟹陣、鯉魚青、砂煲陣、椰子青等技藝玩法。七星獅以獅頭顏色區分為文獅和武獅,同時也代表著三國時期不同人物。文琰森,藝名文琰,9歲拜“七星獅”傳人焦賢為師,學習七星獅舞。1968年赴香港工作,其間帶徒教授獅舞。他成立的“山門文琰醒獅訓練社”成為深圳及香港有名的獅舞門派。2006年以來,在松崗不斷招收新學員傳授七星獅藝,積極參加各項醒獅活動和表演。
代三海,1956年出生,男,漢族,甘肅武山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鼓舞(武山旋鼓舞)代表性傳承人。武山旋鼓舞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又稱羊皮鼓舞,舞蹈表演套路與早期的行軍布陣相關,一個套路就是一個陣勢,各個套路的鼓點、節拍和步伐不同,有“獅子滾繡球”“十字墊梅花”“二龍戲珠”“觀音過橋”等多個陣勢,表演少則十幾人,多則上百人或上千人,以男性青壯年為主。舞蹈動作粗獷豪放,剽悍威武。代三海是鼓舞的“鼓頭”,一邊敲鑼一邊負責指揮隊形變化。1973年代三海跟隨父親代吉成開始學習武山旋鼓舞技藝,經過不斷的勤學苦練,于1980年掌握了武山旋鼓舞的各種套路技藝與表演要領。代三海是當地影響力較大的旋鼓師傅,在表演的同時不斷地培養下一代的傳承人。
陳德福,1942年出生,男,漢族,浙江溫嶺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鼓舞(大奏鼓)代表性傳承人。《易·系辭》中有“鼓之舞之以盡神”之語,既形象地反映出中華鼓舞歷史的悠久,又提綱挈領地道出了其主要功能。大奏鼓原名“車鼓亭”,是浙江省溫嶺市石塘鎮一帶流行的漁村傳統舞蹈。大奏鼓是元宵節扛臺閣時的表演節目,最初由八九人表演,后來發展到數十人,最多時可達60人。演出過程中,男演員臉部以重彩化妝,頭戴羊角狀裝飾和大耳環,赤腳扮成“漁婆”,邊走邊扭,這在漢族舞蹈中是不多見的,對研究浙江省的民間舞蹈和民間習俗,以及人居遷徙、文化傳播存在一定價值。陳德福的父親是當地有名的鼓手,陳德福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跟隨父親學習跳大奏鼓。如今,他也擔負起傳承大奏鼓的責任,除家族內部傳授外,還在非遺傳承基地擔任教學工作,力爭將原汁原味的大奏鼓代代傳承下去。
毋啟富,1944年出生,男,漢族,河南博愛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燈舞(蘇家作龍鳳燈舞)代表性傳承人。燈舞歷史悠久,清代就有以燈為道具舞出文字的“燈舞”記載。每逢年節(尤其是元宵節)或祈雨、祭祀、乞求豐收等儀式,宮廷和民間往往都會進行燈舞表演。蘇家作龍鳳燈舞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主要流行于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清代道光二年(1826),博愛舉辦大耍燈節。為取得好成績,蘇家作村藝人毋黑旦把龍燈、鳳燈結合在一起,在龍鳳共舞基礎上,增加數十種伴舞燈,編排多個燈舞節目,并于當年農歷二月二十九火神廟會期間演出。蘇家作龍鳳燈舞自此形成并傳承至今。毋啟富20世紀60年代拜老藝人毋致成、毋啟寶為師,主攻龍頭、鳳頭和太陽燈的舞蹈技巧,并成為主要演員。改革開放后,他對龍鳳燈舞的道具、節目、舞蹈技巧進行了挖掘,并培養了十余名主要演員。
盤振松,1944年出生,男,瑤族,廣西金秀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瑤族長鼓舞(黃泥鼓舞)代表性傳承人。黃泥鼓舞主要分布在廣西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的六巷鄉、羅香鄉的“坳瑤”聚居地區,是一種很有地域特色的瑤族長鼓舞。跳黃泥鼓舞是坳瑤祭祀盤王活動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多在秋收后進行。跳黃泥鼓舞時要用黃泥漿涂在鼓皮上調音,黃泥鼓也因此而得名。在跳黃泥鼓舞的過程中,還有唱盤王歌的內容,由一歌師帶領身著節日盛裝的少女,在吹奏木葉的幾個婦女的陪伴下,邊唱邊繞著舞隊緩步而行。盤振松是遠近聞名的“師公”,他掌握了黃泥鼓的制作、調音,黃泥鼓舞的舞蹈動作以及跳盤王等各類儀式的流程,是當地黃泥鼓隊的靈魂人物。
紀招治,1933年出生,女,漢族,福建漳州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歌仔戲代表性傳承人。歌仔戲源于閩南民間的曲藝說唱錦歌(歌仔),至清光緒年間,漳州、廈門兩地已有曲調、樂器、演唱形式完備的“歌仔館”。20世紀初,臺灣藝人創造出【七字調】,后形成以【七字調】和【哭調】為主的歌仔戲,并傳入閩南,故歌仔戲早年又稱“臺灣歌仔戲”。抗日戰爭時期,邵江海、林文祥等老藝人創造【雜碎調】,豐富了歌仔戲音樂的聲腔體系,【雜碎調】又傳播至臺灣,促發了歌仔戲的劇種塑形。紀招治12歲學藝,16歲拜邵江海為師。她參演的《三家福》曾在華東戲曲觀摩會演中獲得個人三等獎,并由上海唱片出版社錄音出版。她參演的《加令記》被選為福建省國慶獻禮劇目。
劉永安,1946年出生,男,漢族,湖南邵陽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木偶戲(邵陽布袋戲)代表性傳承人。邵陽布袋木偶戲,當地俗稱“被窩戲”,又名“扁擔戲”,是邵陽縣塘渡口、九公橋一帶最具民間娛樂文化代表性的項目之一。邵陽布袋戲至今仍原汁原味地傳承了幾百年前的表演方式和表演技巧,一個藝人一副戲擔,是名副其實的“一個人的劇團”。在“戲窩子”長大的劉永安是劉氏家族的第十八代傳人,1977年正式開始學習邵陽布袋戲。1978年從叔父手里接過戲擔,開始了走南闖北的江湖生活。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廣播電視的普及,布袋戲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許多老藝人轉行或隱退,劉永安卻選擇了堅守,至今依舊從事邵陽布袋戲的演出、教學工作。
鄭蘭香,1936年出生,女,漢族,浙江溫州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婺劇代表性傳承人。婺劇是我國古老的劇種,俗稱“金華戲”,歷經400多年,保留著高腔、昆曲、亂彈、徽調、灘簧、時調等多種唱腔。婺劇流傳于以金華、衢州為核心的浙江大部和贛東北、閩北、皖南等地區,擁有完整的班社組織與劇團,傳統劇目有500多種。鄭蘭香是國家一級演員。她1955年考入浙江婺劇團訓練班,師承周越先、徐汝英。1957年參加浙江省第二屆戲曲會演,獲演員二等獎。1960年鄭蘭香在杭州主演《牡丹對課》,得到當時觀看演出的毛主席的贊賞。1962年進京演出《雙陽公主》《僧尼會》,受到周恩來總理兩次接見,贏得各界充分肯定。2001年,鄭蘭香在武義縣創辦“蘭香藝術學校”,專門培養婺劇人才。
曾金貴,1938年出生,男,漢族,湖南桃江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湘劇代表性傳承人。湘劇在明初至嘉靖年間,由傳入湖南的昆腔和弋陽腔與當地方言及民間音樂結合而成,兼含高腔、彈腔、昆腔、低牌子四大聲腔,程式嚴謹,表演、服飾、臉譜等都具有獨特的湖湘地方風格。湘劇傳統劇目豐富,代表劇目包括《封神榜》《拜月記》《金印記》《投筆記》《白兔記》等,高腔的“四大連臺”和“六大記”是其中演出時間最早、保留時間最長的代表性作品。曾金貴是國家一級演員,1952年正式學戲,師承朱慶紅、楊紹奎、談丙奎、賀華元、廖升煮等老師專攻花臉,掌握近百出湘劇傳統劇目。20世紀90年代,他在《鑄劍志》中扮演榮柏,獲中國戲劇節優秀演員獎,在《布衣毛潤之》中成功塑造的軍閥趙恒惕為該劇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做出貢獻。
王秀玲,1935年出生,女,漢族,河南郟縣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曲劇代表性傳承人。曲劇亦稱“高臺曲”,是在河南曲子和踩高蹺的基礎上,于20世紀20年代前后正式發展形成的。伴奏樂器原本只有墜子,登臺表演以后逐漸增加曲胡、三弦、軟弓京胡、手板、笙、古箏、二胡、琵琶等,同時也出現了武場樂器。王秀玲是國家一級演員。她自幼隨父王俊卿學習曲劇表演,6歲登臺,是曲劇第一代女演員。1949年至1955年在新生曲劇社工作,1956年結業于文化部戲曲演員講習班,受教于梅蘭芳、程硯秋等大師。1955年至1960年在鄭州市曲劇團工作,任演員隊隊長。1960年至1993年在河南省曲劇團工作,任演員隊隊長。她唱腔清秀柔婉,表演內涵飽滿,外觀傳神,形成了曲劇藝術中獨特的“王派藝術”。
張月福,1950年出生,男,土家族,貴州德江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儺戲(德江儺堂戲)代表性傳承人。德江儺堂戲是一種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戲劇,它源于古時的儺儀,漢代以后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濃厚娛人色彩的禮儀祀典。德江自古為土家族等少數民族聚居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沿革,使德江儺堂戲完整保存了其原始形態,被專家學者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張月福自幼酷愛儺戲,先后拜十三人學習儺祭儀式、儺歌儺舞、儺戲等,是茅山教黑虎玄壇的第三十九代傳人。張月福曾多次受邀在國內外參加各類儺戲演出,2006年,參加了國際民俗藝能節在日本東京、沖繩的演出,為德江儺堂戲的傳承、宣傳、資料采集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
劉永周,1944年出生,男,漢族,云南騰沖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皮影戲(騰沖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騰沖皮影戲有六七百年歷史,分為“西腔”和“東腔”兩大流派。東腔皮影主要服務于云南省騰沖縣境東南部和城區壩子。1932年,應干崖(今盈江)土司邀請,赴舊城演唱《樊梨花征西》連臺本戲49天,后又應邊民及華僑邀請赴緬甸南坎演出《孫龐斗智》《寶蓮燈》等劇目30余出。劉永周來自皮影世家,是騰沖皮影戲的第四代傳承人,其皮影制作與表演“堪稱一絕”。 劉永周所在的皮影戲團曾參加文化部舉辦的金獅獎全國第二代木偶皮影比賽、甘肅省道情皮影展示、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等比賽和活動,并獲得制作造型獎、金獎、參展獎等榮譽,他雕刻的皮影曾被云南民族博物館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收藏。
林媚媚,1941年出生,女,漢族,浙江溫州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昆曲代表性傳承人。昆曲又稱昆腔、昆山腔、昆劇,是元末明初南戲發展到昆山一帶,與當地的音樂、歌舞、語言結合而生成的一個新的聲腔劇種。明代初年在昆山地區形成了“昆山腔”,嘉靖年間經過魏良輔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鹽腔、弋陽腔的長處,形成委婉細膩、流麗悠長的“水磨調”風格,昆曲至此基本成型。林媚媚中學畢業后考入戲曲班,畢業后分配到永嘉昆劇團為小生演員,師承楊永棠、楊銀友兩位著名永昆藝術家。在59歲時出演南戲古典劇目《張協狀元》中的張協,該劇獲得首屆中國昆劇藝術節優秀劇目最高獎展演獎,林媚媚出演的花甲小生也成為了昆曲界的一段佳話。
石小梅,1949年出生,女,漢族,江蘇南京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昆曲代表性傳承人。昆曲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紀)。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幾乎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京劇都有著巨大的影響。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這些內容亦是培訓京劇演員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戲劇結構(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劇種所借鑒。石小梅是江蘇省昆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文華表演獎獲得者。師從沈傳芷、周傳瑛、俞振飛三位昆曲名家,不斷學習沉淀,歸納總結小生行當的表演特色。石小梅的演唱講究字頭、字腹、字尾,運用吸氣的技藝結合民族發聲方法,使得唱腔流暢悅耳、音色寬厚,她堅持從人物出發,挖掘角色特色的表演理念,最終形成自己的獨特表演風格。
姚璇秋,1935年出生,女,漢族,廣東汕頭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潮劇代表性傳承人。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個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它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距今已有430多年的歷史,主要分布于我國粵東、閩南、臺灣、香港等地區和東南亞等地。潮劇傳統劇目分宋元南戲和明清傳奇、文明戲和新編歷史劇兩大類,有劇目2000多個。從表演上來看,潮劇的腳色行當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音樂屬曲牌聯套體,唱南北曲,聲腔曲調優美,善于抒情。姚璇秋主工旦行,曾師從楊其國、陸金龍、黃蜜等潮劇名藝人,是國家一級演員,其唱工功底深厚、優美流暢,表演嚴謹典雅、抒情纏綿。在60多年的演藝生涯中,姚璇秋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古代、當代女性形象,在海內外潮劇流布區擁有很高的聲譽。
魏守獻,1942年出生,男,漢族,河南滑縣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大平調代表性傳承人。大平調又稱平調、大梆戲、大油梆,主要流行于豫北、冀南、魯西南及豫東、皖北等地,它起源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大平調的唱腔音樂屬梆子腔系統,因比山東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調低,故稱平調或大平調。魏守獻自幼拜大平調名須生郝京文為師,相隨十余年,掌握了許多大平調演出技藝。主工須生,也可演文武紅臉、丑角、凈行,掌握劇目150多本,自登臺演出至今已有50余年演出經歷,2000年退休后仍跟團演出,主要輔導青年演員。魏守獻演出技藝高超,唱腔樸實無華、字正腔圓,被譽為大平調“紅臉王”。
谷化民,1945年出生,男,漢族,安徽休寧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徽劇代表性傳承人。徽劇是一種重要的地方戲曲聲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內和江西省婺源縣一帶。明末清初,亂彈聲腔傳入安徽,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形成撥子。乾隆年間,撥子與吹腔逐漸融合,形成二簧腔。二簧腔又與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劇的基礎。徽劇不僅孕育了京劇,中國南北幾十個地方戲曲劇種都同它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關系。谷化民1957年進入安徽省徽劇團,得到程發全、程友芳、林天賜、史雙奎、方永林的真傳,及京劇大師李洪春、侯喜瑞的親身授傳。在5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他塑造出一個個生動的角色,也是劇院唯一一位年過七十仍堅持上臺演出的演員。
孫世安,1947年出生,女,漢族,湖北潛江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荊州花鼓戲代表性傳承人。荊州花鼓戲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舊稱花鼓子、天沔花鼓戲。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漢平原三棒鼓、踩高蹺、采蓮船等民間演出形式上不斷吸收其他劇種的劇目、聲腔和表演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鄉土戲曲。荊州花鼓戲傳統的演唱形式為“一唱眾和,鑼鼓伴奏”,唱腔高亢樸實,曲調音域寬闊,男女唱腔都以本音結合假嗓演唱,“唱、幫、打”三者緊密配合。孫世安是國家一級演員,是荊州花鼓戲“汪春保門頭”第十四代傳人,曾先后得到京劇、漢劇、楚劇等多個劇種眾多專家指教。孫世安在承師前輩藝人的基礎上,博采眾長,形成獨樹一幟的花鼓戲旦行唱腔的風格流派,是荊州花鼓戲的老旦“王牌”。
詹學彥,1950年出生,男,漢族,貴州西秀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安順地戲代表性傳承人。地戲是流行于貴州省安順市的地方戲,其產生與明初來自安徽、江蘇、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順屯軍有關。明朝軍隊在貴州設有24個衛、26個守衙千戶所,其中安順有3個衛、2個守衙千戶所,史料上稱衛所軍士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戲也就隨之而出現了。安順地戲演出以村寨為單位,演員是地道的農民。一般一個村寨一堂戲,演員二三十人,由“神頭”負責。安順地戲的顯著特點是演出者首蒙青巾,腰圍戰裙,戴假面于額前,手執戈矛刀戟之屬,隨口而唱,應聲而舞。詹學彥從小酷愛地戲,1980年開始傳承地戲,其表演以《三國志》為主打劇目,是安順地戲第十七代重要傳承人。
范正安,1945年出生,男,漢族,山東泰安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皮影戲(泰山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泰山皮影戲是山東皮影戲的重要代表之一,從明代開始,其表演活動就非常頻繁。泰山皮影戲聲腔種類豐富,它不僅繼承了早期山東皮影的“摩調”,還廣泛吸收泰安當地流行的其他民間戲曲唱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聲腔體系。泰山皮影戲屬典型的口傳民間藝術,演出沒有劇本,演員完全靠記憶表演發揮,尤以《泰山石敢當》系列劇最為著名。范正安自幼喜愛皮影,8歲拜劉玉峰為師,繼承了皮影獨門絕技“十不閑”,一人演出一臺皮影戲的功夫爐火純青。在他的積極呼吁和努力下,泰山皮影于2008年正式作為一門課程進入小學課堂。
范應龍,1943年出生,男,漢族,河南內鄉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宛梆代表性傳承人。宛梆是一個稀有的地方戲曲劇種,它生長并流布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陽及周邊廣大地區,早期人們稱它為唧唧梆、老梆子、南陽梆子等,因南陽古稱為“宛”,故1956年南陽行署正式將其命名為“宛梆”。宛梆有《汶江河》《化心丸》《黑打朝》等140多個傳統劇目,音樂屬于板腔體,主弦為秦腔早期大弦,發音高亢,宛如鳥啼,與棗木梆子搭配,風格獨特,是研究河南梆子早期生態的標本。范應龍1957年進入內鄉縣宛梆劇團工作,1960年拜邢德山為師,攻武生。在繼承邢德山唱法的基礎上,他還模仿、吸收了翟道三、崔喜富、張剛全等其他行當演員的優秀唱法,加上其半說半唱的技巧,使其演唱獨具韻味。他在60余年的演藝實踐中飾演過近百部劇目的主要角色。
姚恭林,1947年出生,男,漢族,江蘇鎮江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揚劇代表性傳承人。揚劇原名“維揚戲”,俗稱“揚州戲”,以揚州民間歌舞小戲花鼓戲和蘇北民間酬神賽會時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戲為基礎,吸收揚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調等,逐漸形成一個獨立的戲曲劇種。揚劇的唱腔音樂屬于曲牌體,主要由花鼓戲音樂、香火戲音樂和揚州清曲以及小唱三部分組成。其表演多借鑒吸收昆劇、京劇等的程式,但始終保持著花鼓戲樸素、活潑的特點,生活氣息濃重。姚恭林1960年入鎮江市揚劇訓練班學習,是揚劇“金調”創始人金運貴的關門弟子。姚恭林的唱腔宗“金派”,形成“金派姚腔”風格,塑造了方卿、許仙、孔繁森等古今人物,有揚劇金派“第一小生”之美譽。
張光明,1946年出生,女,漢族,湖北蒲圻(現赤壁市)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楚劇代表性傳承人。楚劇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地方聲腔劇種,1926年改稱楚劇,距今已有150余年的歷史。楚劇現存劇目約500個,常演的有200多個,其中較為重要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銀屏公主》《董永賣身》等。張光明主工青衣,是國家一級演員。她善于刻畫不同年齡、不同時代的人物,被行家們稱為“性格演員”。曾多次在全國、省、市匯演和比賽中獲得“一等獎”。1985年獲全國戲曲觀摩演出“配演一等獎”,1997年在第五屆中國戲劇節上獲首屆曹禺戲劇獎“優秀配演獎”。
宋國超,1950年出生,男,漢族,遼寧大連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皮影戲(復州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皮影戲是一種用獸皮或紙板剪制形象并借燈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戲曲形式,流行范圍極為廣泛,幾乎遍及全國各省區,并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復州皮影戲是在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0)由陜西來東北戍邊的士兵傳入,距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復州皮影戲在傳播文化知識,傳承當地民間傳說、風土人情、人物掌故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宋國超從1960年開始跟隨父親宋喜云學習復州皮影戲藝術,12歲隨影班登臺演出,1976年開始主持“義和班”工作。他精通復州皮影戲的編劇、導演、操影、刻影、司鼓、演唱等技藝,除組織皮影班深入農民群眾中演出外,還培養了陳雪月、吳亞南、鄧淑華等一批新的傳人。
梁秀江,1955年出生,男,布依族,貴州興義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布依族八音坐唱代表性傳承人。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傳的一種民間曲藝說唱形式。1949年以后,興義市布依八音隊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演出,被譽為“盤江奇葩”“聲音的活化石”“南盤江畔的藝術明珠”。八音坐唱的表演形式為八人分持牛骨胡(牛角胡)、葫蘆琴(葫蘆胡)、月琴、刺鼓(竹鼓)、簫筒、釵、包包鑼、小馬鑼等八種樂器圍圈輪遞說唱。表演以第一人稱的“跳入”唱敘故事,以第三人稱的“跳出”解說故事。梁秀江1959年跟隨父輩梁德超學習八音演奏技藝。1991年率隊赴京演出,獲中華民族文化博覽會展示獎,曾參加省、市、州舉辦的各級演出,多次獲獎。
雷恩久,1946年出生,男,漢族,河南南陽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三弦書(南陽三弦書)代表性傳承人。三弦書又稱“三弦鉸子書”,流傳于晉東南、晉中、晉南三地的部分地區和河南南陽及其周邊地區。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南陽三弦書全稱“三弦鉸子書”,其唱腔音樂屬板式變化體,大致可分為鉸子腔、鼓子腔兩大類。南陽三弦書以三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持弦人俗稱“弦子架”,伴奏以外,還承擔著和主演遞二話、交流感情及接伴唱等任務。南陽三弦書有200多個傳統曲目,《鞭打蘆花》《張良辭朝》《鳳儀亭》等都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雷恩久11歲入行,拜三弦書藝術家裴長義為師,所演曲目在中國曲藝節及省級賽事中多次獲獎。2003年7月,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錄制了他演出的三弦書《獅子樓》并向海內外播出。
沈少三,1929年出生,男,回族,北京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撂石鎖代表性傳承人。撂石鎖,是武術功法運動的一種,也稱為“石鎖功”。據傳,撂石鎖產生于唐宋時期,元代以來為開封回族子弟所喜愛,他們習武必練石鎖功。操練石鎖花樣變化無窮,大類可分為翻花、接花、組合套花。可雙人組合演練,還可按照統一套路進行集體演練。沈少三1936年開始跟隨其祖父沈芳、父親沈友三學習撂石鎖,他不僅掌握了撂石鎖翻花、拳、肘、三手指接法等方面的技藝,而且還在傳統的單個動作練法上創編了成套的連貫動作。1953年,沈少三參加全國第一屆少數民族運動會,同年11月在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領導表演。他利用多種方式、多種渠道進行傳授,學員達數百人。
牛玉亮,1938年出生,男,漢族,北京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口技代表性傳承人。口技屬喬裝類雜技項目,主要運用人體的口、齒、唇、舌、喉等部位,用復雜的發聲方法,模仿風雨雷電、動物鳴叫、樂器等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種聲音。該項目歷史悠久,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期人們為了狩獵而進行的聲音模仿。舊時口技在屏障后表演,稱“隔壁戲”,清末由幕后走向舞臺。牛玉亮自幼酷愛口技藝術,1956年拜上海雜技團口技表演藝術家周志成先生為師,并深得師叔孫泰的培養。1960年進入北京雜技團,后進入中國雜技團,擔任口技演員,直至退休。從藝以來,牛玉亮先后到50多個國家演出100余次,撰寫出版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本口技專著《中國口技》。
吳連枝,1947年出生,男,回族,河北孟村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滄州武術(孟村八極拳)代表性傳承人。八極拳全稱“開門八極拳”,流行于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縣孟村鎮,已有300年的歷史。八極拳以六大開、八大招為技術核心,套路多變。器械以陸合大槍、對扎大陸合為主。特點為動作簡潔、長短相兼、發勁迅猛、肘法疊用、下盤穩固。吳連枝出身于武術世家,年幼時便先后跟隨祖父吳會清、父親吳秀峰學習八極拳。吳連枝從18歲即開始收徒傳藝,他的徒弟多次在全國比賽中摘金奪銀。1985年,孟村成立開門八極拳研究會,吳連枝被推選為會長。此后開始積極在國內外傳播八極拳,并深入參與到八極拳的教學、研究和普及活動中。
朱天才,1945年出生,男,漢族,河南溫縣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太極拳(陳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太極拳是東方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武苑的古老奇葩,是集技擊、強體、健身、益智和修性為一體的獨特運動方式,其中蘊藏著東方哲學的深刻內涵,數百年來已衍生出廣播海內外的陳、楊、武、吳、孫、和等諸多流派。陳氏太極拳出現于明末清初,系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的陳王廷經過潛心研究創編而成的。朱天才1955年開始學習太極拳,1958年拜陳照丕為師,1973年拜陳照奎為師。他是國家高級武術教練,講學傳拳幾十年,入室弟子500余人,其中4人已是太極拳名師。他編著了《陳家溝太極拳》《秘傳陳家溝太極拳歌訣》等書,并錄制了《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等多種音像制品。
王西安,1944年出生,男,漢族,河南溫縣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太極拳(陳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太極拳是東方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武苑的古老奇葩,是集技擊、強體、健身、益智和修性為一體的獨特運動方式,其中蘊藏著東方哲學的深刻內涵,數百年來已衍生出廣播海內外的陳、楊、武、吳、孫、和等諸多流派。陳氏太極拳出現于明末清初,系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的陳王廷經過潛心研究創編而成的。王西安是陳氏太極拳第十九代傳人,國家高級武術教練,一級裁判員,陳家溝武術院院長。1983年開始出國傳拳,足跡遍布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后出版《陳氏太極拳老架》《陳氏太極拳推手技法》等多部專著和音像制品,其著作被譯成法、英等國文字,曾獲得“國際太極拳大師”榮譽稱號。
呂延芝,1943年出生,女,回族,河南舞陽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心意六合拳代表性傳承人。心意六合拳流布于河南省漯河、周口市等地,是我國傳統的內家拳之一。自明末清初以來,此拳在漯河、周口一帶世代相傳。心意六合拳的動作快而剛猛,柔中有剛,剛柔相濟,技擊性強,練法有定式和動式兩種,其內容主要有心意把、十大形、四把捶、六合刀、六合槍等。心意六合拳的特點是動作簡單,內涵豐富,集養生健身、技擊為一體,兒童、成年人、老年人均可習練受益。呂延芝出生于心意拳世家,祖、父、叔、兄皆精于心意拳。她曾擔任河南省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高級教練,后創辦心意拳文武學校,培養多名武術人才,其學員在多個武術比賽中成績優異。
馮慶鉅,1944年出生,男,漢族,天津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楊柳青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楊柳青木版年畫誕生于明代末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藝術風格上繼承了北宋以來中國工筆繪畫的傳統,具有濃郁的“院體”風格,世稱“北宗畫傳楊柳青”。楊柳青木版年畫以木版套印和人工彩繪相結合,形成了“勾、刻、印、繪、裱”五道嚴格完整的制作工序。1960年初,年僅16歲的馮慶鉅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天津榮寶齋,天津榮寶齋與天津德裕公畫莊、楊柳青年畫工場合并為天津楊柳青畫社后,師從張興澤和潘忠義。馮慶鉅在天津楊柳青畫社從事彩繪繪制、創作、授藝至今,為這一優秀的民間藝術的普及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郭泰運,1926年出生,男,漢族,河南開封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朱仙鎮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朱仙鎮木版年畫源于北宋都城東京(開封)所開創興起的木版門神畫,盛于明代中期至清乾嘉年間,主要分布于開封城南的朱仙鎮及其周邊地區。朱仙鎮木版年畫制作工藝復雜,基本內容包括雕刻工藝、水印工藝及畫樣題材等。郭泰運13歲入開封城最著名的門神(年畫)作坊之一“云記老店”做學徒,四年后出師開店。1983年,他擔任開封市朱仙鎮木版年畫社古版研究室主任,與其他專業人員一起,對不同時期、不同店號的雕版和資料進行修補、復制和整理。2004年,他受聘于開封市博物館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研究保護中心,把近70年的經驗和手藝傾囊傳授給美術專業畢業的大學生。
王習三,1938年出生,男,漢族,河北阜城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衡水內畫代表性傳承人。衡水內畫是一種鼻煙壺內壁繪畫技藝,畫師從內徑甚至不足1厘米的壺口伸入畫筆,在瓶壁上繪就大千世界。王習三是京派內畫老藝人葉仲三之子葉曉峰、葉奉祺的第一位外姓弟子。在熟練掌握“葉派”內畫技法后,王習三把國畫的皺、擦、染、點、勾、撕等技法引入內畫,又將國畫藝術中的工筆“撕毛法”引入鼻煙壺。其自創的金屬桿勾毛筆,筆桿直彎,隨創作需要任意改變,成為衡水內畫的特征性工具。自1968年以來,他陸續培養出眾多內畫新秀,為“冀派”內畫煙壺藝術的創始人。1981年,王習三摸索并掌握了油彩內畫技法,打破了傳統單一水彩作畫的局限。
貢保才旦,1937年出生,男,藏族,青海黃南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石雕(澤庫和日寺石刻)代表性傳承人,2020年逝世。石刻是一種先民自然崇拜而衍傳下來的巖石文化,由工匠們一鑿一鏨在石頭上鐫刻經文、經書、佛像的石書石畫形式,在我國的藏族聚居區隨處可見。其目的是讓神圣的經書文字和佛像保存得更堅固更久遠,便于人們隨時誦拜,祈得神佛的保佑。貢保才旦14歲時拜藏傳佛教寧瑪派寺院和日德敦寺石刻藝人寧龍倉、哇布旦等為師,逐步掌握了石刻造像和石刻經文的各種技藝。在重建青海省級文物保護項目“和日石經墻”的過程中,他作為總策劃和設計者,雕刻石經墻的主要石雕佛像,并刻寫佛教經文,逐漸成為當地著名的石雕藝人。
阿旺晉美,1957年出生,男,藏族,西藏拉薩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藏族礦植物顏料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在西藏,制作和應用礦植物繪畫顏料有著悠久歷史。藏族繪畫所用顏料都是從雪域高原本地的礦植物中提取的,遍及西藏的以布達拉宮、古格王朝遺址為代表的古建筑中,均可見用這種顏料繪制的作品,經千年風吹日曬和歲月的侵蝕,仍完好無損。藏族礦物顏料色彩艷麗厚重,不褪色,植物顏料色澤純正,耐光耐熱,適用于繪制唐卡、壁畫、家具及建筑彩繪、古跡維修等,在西藏造型藝術領域和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阿旺晉美是西藏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他所在的研究小組成功搶救恢復了瀕臨失傳的藏傳礦植物顏料制作技藝,并對傳統顏料制作器具進行了改進。
孟玉松,1942年出生,女,漢族,河南汝州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汝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汝瓷為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首,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傳統汝瓷燒制技藝要求用瑪瑙入釉,釉色素靜典雅,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質如乳、聲如磬的典型特征,曾得到宋徽宗的賞識。汝瓷燒制工藝技術性強,難度大,采用一缽一器支釘托燒的疊燒技法。在燒制過程中,如何把握制釉的黏度和流動性、燒制熔融溫度及保溫漸冷的析晶過程,直接影響著汝瓷青瓷乳珠的形成和青瓷釉的成色,這一獨特的燒制技藝沒有具體的理化指標,全憑技師的悟性、眼觀和手感掌握等經驗,口傳心授,世代傳承。孟玉松1973年調入臨汝縣工藝美術汝瓷廠,開始從事汝瓷研究和恢復工作。1988年研制恢復汝瓷天青釉,使北宋汝瓷生產工藝得以全面恢復。
李濟仁,1931年出生,男,漢族,安徽歙縣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醫診法(張一帖內科療法)代表性傳承人,2021年逝世。“張一帖”自北宋名醫張擴起,經張彥仁、張杲行醫,代代相傳,是新安醫學家族傳承鏈的典型代表之一。明嘉靖年間的張守仁醫術高超,常一劑而起沉疴,民眾稱之為“張一帖”。 從明朝嘉靖年間“張一帖”得名算起,代代為醫,傳承至今已有450多年的歷史。1943年,李濟仁拜深渡洪村名醫汪潤身為師,后隨張根桂學習“張一帖”醫術。他不斷發展“張一帖”, 主張辨癥與辨病相結合,并系統提出“痹痿統一論”的觀點。他還主持編寫了《新安名醫考》《大醫精要——新安醫學研究》《濟仁醫錄》等著作,并入選“全國首批500名老中醫”,榮獲國醫大師等諸多稱號。
李成杰,1932年出生,男,漢族,河南沁陽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藥炮制技術(四大懷藥種植與炮制)代表性傳承人,2021年逝世。“四大懷藥”包括懷山藥、懷菊花、懷地黃、懷牛膝,在焦作種植已有3000年歷史,主要分布在河南焦作的武陟、溫縣、沁陽、孟州、博愛等縣市,因焦作古時稱“覃懷”“懷州”,因此將這一地區種植的草藥稱為“懷藥”。明清時期,懷藥商人崛起,懷藥貿易達到鼎盛時期,大大促進了懷藥加工的規范化和懷藥文化品牌的形成,使四大懷藥成為河南首屈一指的地道藥材。李成杰自幼隨父種植與炮制四大懷藥,經過近30年的研究實驗,他利用作物相生相克的原理,解決山藥、地黃的重茬連作問題,還成功地將太行山懸崖上的石菊移植馴化,取名“懷慶崖菊”。
雷雨霖,1926年出生,男,漢族,河北三河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統中醫藥文化(鶴年堂中醫藥養生文化)代表性傳承人,2020年逝世。鶴年堂創建于明嘉靖年間,是北京醫藥行業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老字號。作為中國傳統醫藥的傳承者和弘揚者,鶴年堂數百年來一直堅持“生身以養壽為先,養身以卻病為急”的理念,形成了以“調元氣,養太和”為內涵的中醫藥養生文化。鶴年堂特別重視膏方的使用,其老配本中載有膏方上百種,主要用于滋補、預防、調理以及慢性病的治療。雷雨霖14歲入鶴年堂做學徒,先后在刀房、斗房、丸藥房學習中藥丸散膏丹的制作技藝,并在前柜抓藥,熟知鶴年堂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精髓,完整掌握鶴年堂的制藥工藝及行規習俗。他是鶴年堂最后一任“丸藥頭”。
金靄英,1940年出生,女,滿族,北京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同仁堂中醫藥文化代表性傳承人。同仁堂中醫藥文化擁有精湛的傳統技藝、深刻的經營理念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形成了大量專有品牌。長達181年的供御藥歷史,使同仁堂具有多數中藥企業無可比擬的獨特性。金靄英對同仁堂的傳統制藥技藝、藥學典籍和質量管理方法進行了深入學習和研究。她從近200年供奉清宮用藥歷史的研究中發掘和整理同仁堂中醫藥文化的歷史淵源,為同仁堂中醫藥文化提出明確的定義。她收集了自1669年至1950年的同仁堂《配本》和《藥目》等歷史資料,整理完成傳統配方,總結整理中藥材特殊的炮制技術,編寫《中藥炮制方法》續補本,提出同仁堂傳統配本的現實價值和保護同仁堂無形資產的方法,為同仁堂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王治升,1938年出生,男,羌族,四川汶川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羌年代表性傳承人,2022年逝世。羌年即羌族人民歡度一年一度的羌歷新年,羌語稱“日麥節”“日美吉”,意為“吉祥歡樂的日子”。古代羌人以日、月、星、辰計數,逢十進一,萬物起一,認為農歷十月初一是最吉利的日子,于是將歲首定為羌歷新年。羌年又稱“小年”,以區別于漢族的“大年”(春節),活動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理縣、茂縣、松潘以及其他羌族聚居區。王治升自12歲開始,跟隨父親王廷福學習了7年的釋比唱經,父親逝世后受到堂兄王治國的指點,以釋比的身份參加法事。2002年,參與了國家民委啟動的《釋比經典》收集整理項目。王治升熟練掌握釋比經典多達40余首,是羌峰村羌年儀式重要的主持者。
陳永清,1958年出生,男,漢族,甘肅金昌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元宵節(永昌縣卍字燈俗)代表性傳承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節”“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普遍流行于全國各地。在中國,農歷正月是元月,古代稱夜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名為“元宵節”。 我國自漢代開始即在元宵燃燈,由此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風俗。永昌縣卍字燈俗主要流傳于甘肅省永昌縣紅山窯鄉毛卜喇村,據《永昌縣志》記載,明代洪武三年(1370),毛卜喇村人將卍字燈從京城引入甘肅永昌。陳永清20歲起在父親陳澤沂的指導下學習永昌縣卍字燈俗技藝,逐漸掌握了布陣、扎燈、繪畫、剪紙、唱小曲、樂器和傳統儀式展示等多種技能。
公孫馨,1949年出生,男,漢族,云南通海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抬閣(通海高臺)代表性傳承人。通海高臺是在云南省通海縣傳統節慶民俗活動中保留的一種抬閣表演形式。明清時軍屯移民將粵、閩等省的“抬閣”和“飄色”傳到云南。高臺巡游多在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舉行,稱做“迎”高臺。一般年份有十二臺,閏年有十三臺。高臺是一個流動舞臺,一臺高臺就是一出戲。經過挑選并訓練過的四至五歲孩子裝扮各種角色,表現的內容多為戲曲故事。高臺巡游,有吹打樂伴隨,還有毛驢燈、龍燈等民俗表演。公孫馨18歲時師從楊紹堂、楊立壽學習高臺制作、設計、裝裱藝術。他善于把自己對歷史典故、戲劇、舞蹈的認識融入高臺設計,制作出來的高臺造型美觀、形象生動、獨具匠心。
張根志,1943年出生,男,漢族,浙江浦江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抬閣(芯子、鐵枝、飄色)(浦江迎會)代表性傳承人。抬閣又稱“抬角”“抬歌”“高抬”等,是傳統節慶活動中的一種民俗巡游表演形式。抬閣起源于中原地區的迎神賽會活動,后逐漸傳到東南沿海及西北地區,在清代盛行一時,流傳過程中與各地具體情況相結合,形成不同的特色。浦江迎會始于宋代,是一種極富特色的節慶巡游民俗活動,相傳它起源于紀念胡公大帝的祭祀儀式,長期流行于浙江省浦江縣的黃宅、前吳、通化(今屬蘭溪)等地。浦江迎會保留著戲曲、雜技等民間藝術的演出傳統,具有不可替代的民俗研究價值。張根志1996年帶領村民成功恢復浦江迎會表演,組織《蟠桃盛會》《八仙赴盛會》等多場民俗表演活動,多次到金華、杭州及全國各地展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