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我國第19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國家圖書館與河北省圖書館及全國244家圖書館聯合舉辦“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六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映月暨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傳承人記錄成果展映”。
河北省圖書館作為聯合主辦單位,于7月3日開始線下、線上綜述片展映。線下每周二至周五在河北省圖書館二樓多功能廳展映,播放17場。線上通過微信公眾號、訂閱號、官網平臺進行展映,每周周一至周五公眾號或訂閱號、官網展映2個影片,配以相關圖文,介紹傳承人和非遺相關知識。共展映35部影片。歡迎廣大讀者現場觀看或關注線上平臺,掃碼進行觀看。
李扎倮,1943年出生,男,拉祜族,云南瀾滄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2023年去世。《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民間廣泛流傳的長篇創世史詩。“牡帕密帕”是拉祜語的譯音,意為“開天辟地”。《牡帕密帕》通過口耳相傳,通常在拉祜族的傳統節日闊塔節、婚禮或農閑期間,由“嘎木巴”(會唱詩的人)和“魔巴”(習俗活動主持者)演述。全詩曲調簡單流暢,歌詞格律固定,對偶句多,依字行腔,有說唱特點,調式有地域差異。李扎倮自幼生活在拉祜山鄉,少年時期開始學習《牡帕密帕》和蘆笙舞,能夠完整演述《牡帕密帕》的19個篇目,并掌握100多套蘆笙舞,被稱為“嘎木巴”和“蘆笙王子”。他演述的《牡帕密帕》經整理后,于1989年由云南民族文化出版社出版。
王世杰,1940年出生,男,漢族,河北樂亭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昌黎民歌主要流傳于河北省昌黎縣,按演唱內容分為勞動號子、敘事歌、情歌、生活歌四個類型,形式有秧歌調、單口唱和對口篇三種。昌黎民歌以當地方言為基礎,用“土嗓子”演唱,風格婉轉細膩、詼諧幽默,伴奏以二胡、揚琴、笛子為主。王世杰從小在樂亭皮影戲、樂亭大鼓和蓮花落的熏陶影響下,對民間藝術產生濃厚興趣。他于1960年拜老藝人曹玉儉為師,學習昌黎民歌。從藝60余年,他的演唱有顯著的地方特色,代表曲目有《繡燈籠》《撿棉花》《茉莉花》《正對花》等。王世杰重新整理和編輯的《昌黎民歌選》是目前較有參考價值的昌黎民歌選集。
楊春文,1935出生,男,白族,云南云龍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23年去世。“耳子歌”是流傳于云南省大理州云龍縣白族民間的古老婚慶習俗。“耳子”白語意為“憨傻之人”,“歌”為舞動之意。耳子歌一般在結婚的男方家中進行,貫穿整個婚禮,包括鬧宴、祈福、鬧婚、祭祀、勸導等程序,涉及禮儀、宗教、戲劇、歌舞等內容。耳子歌常用來祈求家宅平安、驅邪禳災、家庭和諧、人丁興旺,是滇西農耕文化的集中體現。耳子歌表演者均為男性,一般有十多人,分別扮演各個家庭成員,其中“耳子”扮演者需用棕皮遮面,并包裹全身,具有儺的意味。楊春文從事耳子歌表演活動60多年,全面系統地掌握了耳子歌的各種表演程序,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同時對耳子歌的表演習俗、文化內涵有著深入的研究。
道吉才讓,1962年出生,男,藏族,青海循化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藏族螭鼓舞是流傳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藏族聚居區的大型民間祭祀儀式舞蹈,于每年農歷六月舉行,祈求神靈禳災驅邪,保佑村民五谷豐登。“螭”是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表演螭鼓舞就是對水龍的祭祀。經過世代流傳演變,螭鼓舞形成程式化的多段(套)體例,結構嚴謹,動作整齊劃一。表演時,多名男子組成舞隊,舞者頭戴五峰吉祥帽,身披金色棱形披肩,左手執鼓,右手拿鞭,邊擊鼓邊舞蹈,鼓聲鏗鏘有力,舞姿豪放剛健。道吉才讓自幼耳濡目染接觸螭鼓舞,16歲學習并參與表演,19歲成為舞隊領舞,從藝40余年,為螭鼓舞的傳承傾注了大量心血。螭鼓用山羊皮制作而成,每逢立夏時節,道吉才讓親自完成揉皮子、晾曬、繃鼓、畫圖、上色等每一道工序,并將螭鼓制作技藝和螭鼓舞表演技巧傳授給村里的年輕人。
朱紹玉,1946年出生,男,漢族,北京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清代乾隆時期,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地方民間曲調,最終形成京劇,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朱紹玉13歲考入青海省京劇團,后調入福建京劇院,1996年調入北京京劇院。從藝60多年來,朱紹玉創作戲曲音樂作品210余部,代表作品有大型新編京劇《赤壁》,京劇交響劇詩《梅蘭芳》,京劇連臺本戲《宰相劉羅鍋》,京藏劇《文成公主》《格薩爾王》等,作品獲得文華音樂創作獎、“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出版有《朱紹玉京劇音樂作品集》。
張向東,1947年出生,男,漢族,河北撫寧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皮影戲是一種以燈光照射和人物剪影表演歷史故事與民間傳說的民間戲劇,昌黎皮影戲主要流傳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及鄰近地區。昌黎皮影戲以昌黎民歌為素材,唱腔豐富多彩,樂器以四胡為主,伴以鼓、板、鑼等打擊樂器。傳統劇目有《乾坤帶》《秦香蓮》《邵玉蘭》等。張向東13歲考入唐山市皮影劇院,跟隨演唱名家厲景陽、皮影操桿大師齊永衡學藝。作為“拿影”(操桿手)演員,他15歲便被稱為“小箭桿王”。張向東在表演上堅持精益求精的態度,常為一句唱腔、一個動作反復斟酌。他收集了6000余件皮影作品,創作了《花木蘭》《大鬧天宮》《愚公移山》等20余部皮影戲劇目,整理了1000余本皮影影卷,并在保持皮影戲傳統風貌的基礎上,對部分皮影影卷進行創新和改編。
殷大寧,1945年出生,男,江蘇泰興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揚州的杖頭木偶與泉州的提線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齊名,是中國木偶三大流派之一。托舉木偶的“托舉功”、操縱木偶的“扦子功”及體現人物步伐特征的“臺步功”是杖頭木偶的三大基本功。要使木偶真正活起來,必須有木偶制作人員設計制作出活靈活現的木偶人物形象。杖頭木偶戲的傳統劇目多移植自京劇,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殷大寧于1961年進入泰興縣木偶劇團,師從賈小奎學習木偶制作技藝,后師從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虞哲光等學習木偶造型相關技藝,為劇團近20臺木偶戲擔任造型設計和制作,代表作品有《追魚》《豬八戒找鑰匙》《七品芝麻官》《瓊花仙子》《三打白骨精》等。
周爾祿,1945年出生,男,漢族,浙江泰順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木偶戲古稱“傀儡戲”“傀儡子”,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傳統戲曲形式。泰順藥發木偶戲是將煙花與木偶相結合,在泰順稱為“瓊花木偶”。泰順藥發木偶已有300多年歷史,其表演分為盤式和樹式兩種形式,主要用于廟會、祭祀、節日等民俗活動。表演時,在煙花的帶動下,木偶凌空飛舞、五彩紛呈、栩栩如生。藥發木偶的制作包括原材料選備、火藥配比、木偶制作等環節。周爾祿是泰順縣大安周氏藥發木偶第十代傳人,13歲跟隨父親周明守學習藥發木偶的制作,18歲出師,與藥發木偶戲相伴60余年。周爾祿精通控制火藥的技術,逢年過節受邀至各地制作和表演藥發木偶戲,使工藝復雜、精細的藥發木偶得以傳播和傳承。
譚奇書,1941年生,男,漢族,湖南祁陽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湖南杖頭木偶戲起源于湘南、湘西一帶的杖頭“內扦子”木偶,是極具地域藝術特色的“三大”杖頭木偶戲之一,有800余年的歷史。湖南杖頭木偶戲以傳統劇目著稱,老一輩藝人擅長演出《攔馬》《鴻門宴》《蘆花蕩》《盜仙草》《目蓮戲》等短小精悍的折子戲。譚奇書師承湖南杖頭木偶戲藝術大師李海軒,15歲創作第一部大型杖頭木偶神話“臺上臺”劇《金鱗記》,16歲進入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劇院工作,系統掌握杖頭木偶戲制作、操作以及表演藝術,有著較高的編劇、導演水平,曾獲國內外多個獎項,代表作品有《金鱗記》《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智取威虎山》《化蝶》《打面缸》等。
左大玢,1943年出生,女,漢族,湖南長沙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湘劇是湖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已有近600年的歷史,主要流行于長沙、湘潭等地。湘劇兼含高腔、彈腔、昆腔、低牌子四大聲腔,有豐富的打擊樂譜和過場音樂,程式嚴謹,表演、服飾、臉譜具有獨特的湖湘地方風格。左大玢出生于湘劇世家,于1954年考入湖南省湘劇團小演員訓練班,師從孔艷蘭主攻花旦;后加入湖南省湘劇團,拜湘劇旦行泰斗彭俐儂為師。經過多年舞臺實踐,左大玢的湘劇表演風格逐漸成熟。她的唱腔豐富,音色柔美,能兼演花旦、刀馬旦、閨門旦等應工戲,善于塑造性格迥異的各類人物,準確表現人物的心理變化,曾獲中國戲劇梅花獎、文華表演獎等多個獎項,代表作有《生死牌》《拜月記》《百花公主》等。
童雙春,1934年出生,男,漢族,浙江寧波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21年去世。獨腳戲又稱“滑稽”,作為一種曲藝表演形式,興于1920年前后,受江、浙、滬一帶流行的“小熱昏”“唱新聞”“隔壁戲”等說唱形式的影響,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鮮活素材,迅速反映時代和社會特點,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平民色彩。童雙春于1949年開始學藝,先后拜楊笑峰、姚慕雙、周柏春等前輩為師,1960年加入上海人民藝術劇院滑稽劇團。他繼承姚慕雙、周柏春將“熱捧軟逗”與書卷氣相結合的風格,吸納朱翔飛幽默滑稽的特色,學習袁一靈的“妙語連珠”,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代表作品有《全體會》《唱山歌》《玲瓏塔》等。
葉英盛,1947年出生,男,漢族,浙江義烏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金華道情也稱“道歌”,發源于義烏市,原為在道觀內演唱的詩贊體“經韻”,后吸收其他詞調和曲牌音樂,演變為在民間布道時演唱的“新經韻”。金華道情用金華方言單口坐唱,有連白帶唱、唱中插白和間插平板幾種方式。其音調多采用徵調式,結構完整,節奏多樣,以金竹所制的情筒(又稱“漁鼓”)和兩塊竹片組成的簡板伴奏,現存傳統曲目425部,內容涉及金華及周邊地區300多年來社會、政治、經濟及民俗等方面的演變。葉英盛11歲開始學藝,把義烏道情單一的說唱形式發展為說、唱、演相互融合的曲藝形式,豐富了道情的表現力,使之能更生動地反映生活。
余福臻,1942年出生,女,漢族,江蘇蘇州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23年去世。自明代以來,蘇繡流派紛呈,名家輩出,目前較有影響的蘇繡分為三大譜系:傳統細繡、沈壽所創的“仿真繡”、楊守玉所創的“亂針繡”。余福臻于1957年進入蘇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刺繡專修班學習,其后師從顧文霞繡貓,師從曹克家畫貓,1962年加入蘇州市刺繡研究所。她錘煉蘇繡技藝,集畫、繡于一身,精通傳統細繡、亂針繡、雙面繡、雙面三異繡等針法繡法。其作品虛實有序、情景相融,既保持平繡“平光齊勻”的特征,又揉入亂針繡,呈現線條活潑、色彩豐富之特點。余福臻尤其擅長雙面繡貓,有蘇繡“貓王”之稱,代表作品有雙面繡《白貓戲螳螂》,單面虛實針繡《黑底黑貓》《白底白貓》等。
楊勝偉,1937年出生,男,苗族,湖北咸豐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恩施玉露是我國目前唯一保留下來的蒸汽殺青針形綠茶,產自被譽為“世界硒都”的湖北恩施。其干茶外形緊細翠綠、形似松針,湯色青綠、葉底嫩綠,滋味鮮爽、回甘持久。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始于清朝康熙年間,工具古樸,技藝獨特。其蒸青工藝利用高溫蒸汽破壞酶的活性,抑制茶多酚的酶促氧化,從而形成綠茶特有的色澤和香氣。楊勝偉師承肖執正、龍顯祿,是恩施玉露第十代傳人。從藝50年來,他潛心研究恩施玉露的制作技藝,總結出“穩、適、轉、輕”等技術要領,“蒸、扇、抖、揉、鏟、整”六大技術核心,以及“摟、端、搓、扎”四大制作手法,為恩施玉露制作技藝的傳承奠定了理論基礎。
鄭鐸,1936年出生,男,漢族,安徽歙縣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西園喉科為清代五大名醫之一、歙縣鄭村鄭氏二十四世祖鄭以顯所創,因鄭氏祖宅號稱“西園”而得名。西園喉科治醫嚴謹,名醫輩出,至今已有十二代傳人。第三代傳人鄭梅澗于清乾隆年間創制的“養陰清肺湯”,成為當時治療“白喉”的良藥。鄭鐸為西園喉科第十一代傳人。他從事中醫喉科50多年,全面繼承西園喉科的內外治法及針灸療法的烙法,吸收現代中醫喉科學各流派治療方法,不斷完善自身的治療體系,使諸多口腔咽喉疑難疾病得到有效治療,特別在喑啞一癥的治療上獨樹一幟。他在祖輩“養陰清肺”法的基礎上,結合多年臨床,獨創“輕可袪實”法,對聲帶小結、聲帶息肉、聲帶肥厚等癥療效斐然。他還整理了鄭氏喉科歷代著作,獲得多項科技成果獎。
田興秀,1933年出生,男,苗族,湖南花垣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20年去世。鉆節風療法是苗醫藥療法之一,主要用藥為紫葳的根,具有退火、敗毒、補體、止痛、疏筋理骨、強筋健肌的功能。苗醫藥鉆節風療法因應用方便,療效較好,已作為農村醫療衛生適宜技術向全國推廣。田興秀從事醫療工作60余年,一直致力于苗醫苗藥的學習研究與發掘運用,他遍納民間苗醫之方術,廣集巫、儺、苗老司等醫道之要義,將之與中西醫融會貫通,運用于臨床實踐。他不懈發掘、研究整理,撰寫臨床治療心得幾百萬字,擁有大量驗方奇方,形成了系統的苗醫學術思想,先后出版了《苗醫苗藥》《三本論》《中國苗族醫學》等著作。
傅葉茂,1937年出生,男,漢族,浙江蕭山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河上龍燈勝會是杭州市蕭山區的地方傳統民俗,包括開光大典、出燈、鬧元宵、化燈四個過程。村民們通過正月十二“起燈日”起引龍燈、正月十五元宵節舞龍、正月十七“化燈日”火化龍身等一系列活動,祈求全年風調雨順。板龍是河上龍燈勝會的核心。板龍就是接板成龍,將燈板兩頭打孔,銜接前后龍段,再用木棍穿過固定,使之連成一條波浪形長龍。整個制作純靠手工,使用竹子、彩紙、糨糊等材料,工藝十分講究。傅葉茂是板龍龍頭制作的核心人物,他向老藝人潛心討教,又自學刻紙,精通扎龍技藝與龍頭裝飾,其以鑿花為代表的手工技藝成為制作板龍的獨門絕技。
額爾登掛,1932年出生,女,鄂倫春族,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20年去世。“贊達仁”是鄂倫春語,意為“山歌”,是鄂倫春族主要的歌唱藝術形式,也是鄂倫春族游獵生活中的交流媒介。贊達仁曲調以五聲音階的羽、宮、徵調式為主,略帶顫音,多為即興演唱,臨時填詞,有對唱、重唱、獨唱、合唱等演唱方式,演唱中常雜以“那依耶”“希那耶”等襯詞,聽來悠揚婉轉,動人心弦。額爾登掛是鄂倫春族民歌演唱的佼佼者,其演唱的贊達仁高亢、亮麗,具有鮮明的原生態特點。額爾登掛連續多年在各類晚會上表演贊達仁,并能用鄂倫春語、鄂溫克語、達斡爾語和蒙古語演唱。作為內蒙古呼倫貝爾五彩合唱團中年紀最大的成員,多次隨團參加國內外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