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大地》
楊志軍,當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環湖崩潰》《海昨天退去》《大悲原》《藏獒》《伏藏》《西藏的戰爭》《海底隧道》《潮退無聲》《巴顏喀拉山的孩子》《三江源的扎西德勒》《后的農民工》《你是我的狂想曲》。曾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出版政府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當代》文學獎,入圍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入選臺灣十大暢銷書排行榜等。作品多次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向青少年推薦的一百本優秀圖書”。部分作品被譯介到國外。
這是一部洋溢著理想信念的現實主義力作。小說敘事開啟于20世紀50年代末期,延續到新時代,生活在沁多草原上的牧民由傳統游牧部落過渡到社會主義公社,改革開放后,又開啟了牛羊貿易,發展商品經濟;在牧民生活得以逐步改善后,為了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在黨和政府的積極引導下,沁多縣被重新規劃設計成一座生態城市,牧民離開草原,進入城市生活,同時建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原草原生態環境。小說以理想之光照亮現實,故而在書寫草原時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更在反映草原人民解決問題、建設新草原的文字中難掩激情和樂觀。《雪山大地》以大量感人的細節,呈現了藏族和漢族人民“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的真摯感情。作為援藏干部,“父親”從內心深處愛著少數民族兄弟,在精神上真正尊重少數民族文化。是這里的人民把他從洪水中救出,是這片草原養育了他,他對這片土地無限感恩,也用一生來回報。小說以“父親”和桑杰兩個小家庭的互相融合來表現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友愛:“它有感情、習俗、婚姻、血液的交融,還有聲氣呼吸的交融,而一切交融都基于這樣一個條件:向善而生。”《雪山大地》熱情歌頌了人民創造生活的精神,生動贊美了每一位擁有向善之心的普通人。
《雪山大地》在現實書寫之上寄予浪漫情懷。時間如水流淌,雪山、大地依然巋立,曾經的信念、熱情不曾遞減,小說用相濡以沫的情感,繪織了邊疆地區民族團結的巨幅畫卷。這幅畫卷一如雪山大地那般蒼遠遼闊,粗獷有力又充盈著浪漫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