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地方文獻工作
?
省館重視地方志的采集工作... 2
?
整合鄉邦文獻資源、傳承地域特色文化... 3
?
國家圖書館向全社會公開征集“非正式出版物”... 4
?
地方文獻入藏情況
?
史志類... 5
?
圖集類... 7
?
年鑒類... 8
地方文獻出版動態
新版點校本康熙六十年《安慶府志》出版發行... 9
?
《毗盧寺壁畫》重新修訂出版... 10
?
捐贈信息
?
各界捐贈文獻... 12
?
河北當代文化名人錄
?
版畫家董建生... 12
??
地方志,簡稱“方志”。即按一定體例,全面記載某一時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情況的文獻。地方志包括方志和年鑒。河北地方志是我省歷史的沉淀和縮影,它用文字、圖表、聲音、圖像等記錄和反映河北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山川河流、建置沿革、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歷史和現狀。我館藏地方志分兩部分:1949年以前編印的古舊地方志以及1949年以后編印的地方志。
(1)舊方志
省館一直將舊方志作為最為重要的地方文獻予以收藏,目前已達333種,如:被譽為清代名志之一的《靈壽縣志》等。
(2)新編地方志
近2O年來,國內新編地方志的種類、數量急劇增加。據不完全統計,自2O世紀8O年代中期至今,全國出版的區、縣、鄉鎮志,以及各種部門志、各類專業志,總量已經不下2.5萬種。面對數量巨大、種類眾多的新編地方志書,我館明確將全省行政地域志書(市、區、縣、鎮、鄉志)、政黨志、政務志、部門志、專業志等列為本館新方志的主要集藏范圍,把完整齊全地收集全省新編地方志作為館藏文獻工作目標,并形成了直接采購、接受捐贈和文獻交換等一整套實施方案。今年三季度,我館古籍與地方文獻部通過多種渠道征集到了一批重要地方志。如:《唐山市土地志》、《河北省煙草志》、《石家莊年鑒》、《正定縣志》、《北馮村志》等等。其中有一部分地方志是我館首次收藏。
??
??????????? ????????—任丘館地方文獻專藏庫建設概述
任丘市圖書館自2003年開始籌建地方文獻專藏庫,主要用于收藏、保存任丘的地方史料。收藏范圍包括任丘市區、油區內刊和公開出版的圖書、雜志、報紙等資料。任丘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豐厚。歷史上有“人物甲于畿輔”、“文獻之邦”的美譽。產生出了諸如:扁鵲與《難經》、北齊邢邵與《邢特進集》、明大學士李時與《南城召對錄》、清代邊大綬與《虎口余生錄》、龐塏與《叢碧山房集》、民國著名歷史學家王桐齡與《中國史》、《中國民族史》等等。這些優秀的歷史文化典籍為現代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奠定了基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任丘市涌現出了一大批有所成就的藝術人才。這些優秀人才創作出了了大量的文學著作與專業著述。諸如王中波的《豐收大地》、馬向齊的《夜讀拾零》、馬魏華的《石鼓千字文》等等。通過與各機構聯系及個人捐贈等方式,目前任丘市圖書館地方文獻專藏庫建設已征集到地方圖書資料近300種,1000余冊。它不僅反映了任丘的整體文化面貌,而且在任丘建設現代化中等城市進程中也必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
非公開出版物的文獻價值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作為國家總書庫的國家圖書館,日前首次面向社會公開征集“非正式出版文獻”。數月過去,國圖現已征集到不少“珍品”。據了解,征集自2008年7月10日起開始,截至11月的統計數據,已征集到各類非正式出版文獻總計1011種、2183冊。其中,會議文獻151種330冊、研究報告(包括非政府組織文獻等)368種815冊、民間詩文等408種699冊、其他類型文獻84種339冊。其中不少是非常有價值的文獻資料。國圖中文采編部副主任陳荔京說,對于公開出版物,我國有送繳制度作為保障,而對非正式出版物,國家目前還沒有相關政策支持。但在歐洲一些國家以及美國、日本,這項工作的開展,早有支持和保障政策出臺。“譬如日本明確制度規定,凡在該國發行的資料都需繳送一冊到國立國會圖書館,而中央各部、各廳都設有國立國會圖書館的分館,官廳數據都可以通過分館繳送給國立國會圖書館。”
臺灣自元代就納入中國的版圖,明清以來福建人特別是漳、泉兩府人民大量移居臺灣,改革開放以來,臺灣同胞回大陸探親投資,福建又是首選之地,兩地經濟文化往來又進入新的繁榮時期。由于種種原因,研究兩地的文獻資料閩、臺兩家圖書館都有,但又都十分不完整,如尋根河祖的譜牒資料等等,逼使兩地圖書館在加強搜集地方資料的同時,還需進行地方文獻交流。
在電子計算機進入圖書館以來,隨著網絡化時代的到來,現閩臺兩地圖書館制定了共建地方文獻數據庫的規劃,在加強往來的基礎上,通過調查、咨詢,互相掌握彼此的優勢或不足,有計劃地各自建設自有特色的數據庫。其中有重要史料價值的印刷型載體文獻,可以重新出版,供兩地公眾服務。同時,兩館將館藏分散的地方資料分門別類地整理出來,在建立數據庫的同時,將無再版價值的重要的(或急用的)地方文獻數字化,或變成光盤或通過通訊網絡為全社會提供服務,以達到地方文獻資源的共享。
?
地方文獻入藏情況
(1)《北馮村志》/北馮村公所,北馮村史館編—內部出版物,2010年3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河北省安新縣北馮村位于白洋淀南。1417年建村,至今已有590年歷史。本志以史實發展為主線,以事物原貌為依據,縱觀六百年歷史長河,比較完整地展示了各行各業發展狀況。資料翔實,注重實據,文風樸實,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對抗日戰爭以來北馮村人民保家衛國、驅逐列強的革命業績記述的尤為詳盡。
(2)河北人文精神叢書—《再現根治海河》/河北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此書為《河北人文精神叢書》8部書中的一部,與《親歷開灤》和《難忘平山團》一起,作為第一批問世的三部書。書中所選用的資料是當年根治海河所涉及的石家莊、唐山、保定、邯鄲、滄州、邢臺、廊坊、衡水等8個市的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征集的。其作者大多是在根治海河的基層工作,所記述的內容都是作者親歷、親見、親聞,是研究治理海河歷史的第一手材料。
(3)“九州之首—冀州”歷史文化研究叢書之一《冀州歷史文化論叢》/河北省歷史學會,中共冀州市委宣傳部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2009年9月,河北省歷史學會與中共冀州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了河北省“九州之首—冀州”歷史文化研討會。來自北京、山東、河北等地的六十多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本書是此次會議提交的論文,共70篇。論文縱貫冀州古今,橫及冀州歷史文化各方面—歷史文化資源開發、政治、經濟、地理、軍事、文獻、文物、教育、社會、人物等領域。
?(4)《王金莊村志》/王金莊村志編纂委員會編—內部出版物,2009年2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2009年9月,王金莊被命名為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該志上線追本溯源,下限止于2007年,大事記和主要人事變動,重大事件延到定稿時。設地理編、政治編、經濟編、文化編、社會編、人物編。記述了王金莊社會與自然各方面的歷史與現狀。前有凡例、概述、大事記,后有附錄。并附有涉縣井店鎮王金莊建設平面示意圖一張。
(1)涿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成(第一卷)《橫岐調》/涿州市文化體育局編—內部出版物,2009年5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2006年6月6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河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橫岐調劇種名列其中。橫岐調產生于地處涿州市西隅的南橫岐村,距今約有五百年的歷史。該書采取了圖配文的形式,詳細闡述了橫岐調這個劇種的發展史。全書共分八章:第一,概述;第二,劇種發展;第三,唱腔與板式;第四,樂隊;第五,曲牌與鑼鼓經;第六,唱腔選段;第七、第八,折子戲《卦鋪》、《大降香》。
(2)涿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成(第二卷)《十不閑》/涿州市文化體育局編—內部出版物,2009年9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涿州是聯合國地名專家命名的:“千年古縣”,有著2300多年的建制史,是三國文化、酈氏文化、盧氏文化的發祥地。十不閑是清代流傳于涿州一帶以說唱藝術為表演形式的民間藝術。本書采用了大量演出劇照,配上文字說明,細致說明了十不閑這個民間劇種的發展脈絡。書中第四章介紹了十不閑的三種表現形態及十個優秀劇目。
(3)《游目騁懷》/劉進堂著—中華詩詞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劉進堂,字文斎,號晴苑。1949年出生于河北趙縣。曾任趙縣縣委常委、副縣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自幼酷愛翰墨,師從歐陽中石、陳云君等書法名家。本圖集是為紀念趙州柏林禪寺開放20周年而創作,是一本詩、書、畫合璧的書。全書共二卷,基本涵蓋了全國各地名勝古跡,在詩歌題材上多采用格律詩詞,還用了十幾種詞牌,用韻和諧,對仗工整。
(1)《河北科技年鑒》(2009)/河北省科學技術廳編—內部出版物,2009年12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年鑒由特載、專文、大事記、綜述、平臺與基礎建設、計劃財務、農村科技、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科技政策法規、社會發展科技進步、應用基礎研究、科技成果獎勵與推廣、知識產權保護、科技合作、科技服務、行業科技、區域科技、機構與團體、科技人物、附錄、統計資料等21個部類組成。如實記述了2008年全省科技工作的發展現狀及其取得的新成就、新進展。
(2)《石家莊年鑒》/石家莊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9年12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本卷為2009年卷,總第14卷,記述2008年度的情況。采用分類編纂法,由目、分目、條目三部分組成。共設特載、要事輯錄、大事記、石家莊綜述、政治、軍事、政法、城鄉建設與環境保護、農業、工業、信息產業、交通運輸、國內外貿易、旅游、綜合經濟管理、財政、稅務、金融、科學技術、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生活、縣(市、區)概況、人物、文獻法規、統計資料等目。
(3)《河北衛生年鑒》(2009)/《河北衛生年鑒》編委會編—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是一部全面反映全省衛生工作情況、進展、成就的資料性工具書。本卷為2009卷,收編的資料截止至2008年底。共分九個部分:1.河北省衛生廳衛生工作記事;2.重要會議報告;3.政策法規;4.工作進展;5.人事與干部;6.河北省紅十字會;7.省直醫療衛生單位工作;8.各市衛生工作;9.衛生工作統計。
?
地方文獻出版動態
?
新版點校本康熙六十年《安慶府志》—安慶師范學院,安慶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點校,中華書局,2010年2月出版發行。
康熙六十年《安慶府志》以安慶府時轄懷寧、桐城、潛山、太湖、宿松、望江六縣為記敘的空間范圍;時間跨度:上限不立,因事上溯,下限斷至擱筆,即康熙六十年。全志設32卷、二級目57個。
康熙六十年《安慶府志》的點校整理按我國古籍整理的通行體例進行,即斷句、糾訛、消衍、補白、參校。以時府屬六縣志書以及《江南通志》、《安徽通志》等為主要參校本,凡涉及國史的內容均參校二十四史(中華書局標點本),主要參校書目100余種,撰寫校記十幾萬字。同時對有史記載的安慶府志進行一番拾遺、爬梳、考證工作,并設“附錄”存放。附錄收有“張楷墓志銘”、“歷代安慶府志序跋輯錄”(輯錄序跋13篇)、“歷代安慶府志著錄舉要”、“安慶府志輯佚”等。新版點校本康熙六十年《安慶府志》120余萬字,是一部珍貴的地方文獻典籍,是稀缺的地情資料,是了解安慶、研究安慶的重要歷史文獻。
?????
毗盧寺坐落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西北郊12公里的上京村東,該寺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直以來受到當地政府和廣大群眾的精心呵護。其地“隔滹水,映恒山,地勢清高,人煙僻靜”,正是佛教水陸道場的適宜之處。該寺以所存水陸壁畫聞名于世,因其繪制精妙,為眾多的目睹者所贊賞。是我國現存壁畫藝術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毗盧寺是正定臨濟宗的一個古老禪院,大殿四壁滿繪水陸畫,是我國繪畫藝術的寶貴遺產,也是古代寺院壁畫遺存的煌煌巨制。它布局鱗次櫛比,井然有序。無論內容、取材、構圖、造型都堪稱稀世之作。壁畫整體分上中下三層,主從分明,構思嚴密,按照不同身份精心安排,各得其所,但又三五成群,用祥云聯結、分割,既調整畫面又襯托主題,既有節奏和韻律,又和諧統一。壁畫用瀝粉貼金等多種技法巧妙再現物體的質感和量感,雖歷經五六個世紀,其畫面仍鮮艷亮麗、富麗堂皇,充分體現了想象中佛界仙境非同凡世人間的景觀。1998年10月,圖文并茂,中英文對照的《毗盧寺壁畫》成書面世。時隔11年,應眾多潛心于毗盧寺壁畫研究的哲學家、史學家、美學家、民俗學家和宗教界等各界人士要求,《毗盧寺壁畫》重新修訂后,由河北美術出版社于2009年12月正式出版發行,再次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感召海內外炎黃子孫盡一份綿薄之力,讓每一位有心人在考證與暢游中,見仁見智,以推動毗盧寺壁畫的鑒賞與研究。
?
捐贈信息
?
(1)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林岫先生近日向我館捐贈了由其策劃、主編并出版發行的線裝圖書《全球漢詩三百家》(一函三冊)。該書填補了漢詩史上首選全球漢詩精華于一書的空白,具有廣泛的國際性和高度學術權威性。
(2)鄭建中先生向省館捐贈畫集,《鄭建中中國畫作品集》,鄭建中, 1950年生,河北唐山人。現為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唐山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唐山廣播電視報》社副社長兼副總編。曾出版《鄭建中速寫集》等畫集。
?
(3)畫家董建生向我館捐贈作品集《名家名作·董建生彩墨繪畫作品》及《心靈的印痕——董建生作品集·版畫卷》二書。董建生,1936年出生,河北唐山人。河北畫院一級美術師,河北省版畫研究會會長。
河北當代文化名人錄
董建生,1936年生,河北唐山人。河北畫院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常務理事、河北省版畫研究會會長。董建生先生從六十年代投師于著名老版畫家胡考先生門下始,30余年孜孜不倦、樂此不疲。其作品迄今已多次入選文化部和中國美協主辦的各類大型全國美展、全國版畫展并數次走出國門舉辦畫展和講學。數十幅作品被英、日、法、德、瑞典、荷蘭等國及中國美術館等國內有關部門收藏。1996年,董建生先生榮獲“五、六十年代中國優秀版畫家”終身貢獻獎——“魯迅版畫獎”,為河北省獲此殊榮的第一人。董先生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北方的山川風物,尤以太行景物為最。在藝術思想上他主張采取一種“四不像”的態度。他認為“任何一種新事物幾乎都是從‘四不像’開始。今,董先生年逾花甲且雙眼曾一度失明,但在藝術上不因襲,不守成,“衰年變法”進行版畫新藝術形式的探索,卓有成就,當更不易。迄今為止,董建生先生出版有《心靈的印痕——董建生作品集·版畫卷》及《名家名作·董建生彩墨繪畫作品》等多部畫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