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地方文獻工作
省館地方文獻部完善制度建設,積極迎接新館開館... 2
?
我省李大釗研究取得新成果... 3
?
“大地之子--故鄉情梁斌文學藝術展”在河北舉行... 3
?
“古越新姿”——陳寶亨羊城攝影圖片展在廣州圖書館舉辦... 4
?
地方文獻入藏情況
紅色文獻專藏... 5
?
志書類... 7
?
畫冊圖集類... 8
地方文獻出版動態
《石家莊通史》即將出版??? 9
《河北省民俗文化叢書》部分分冊已出版... 10
?
河北作家17部作品獲省作協重點扶持... 11
?
《山西革命根據地出版史》近日出版... 12
捐贈信息
捐贈名錄... 12
河北當代文化名人錄
?
梁 斌... 13
?
地方文獻工作
?
省館地方文獻部完善制度建設,積極迎接新館開館
?
河北省圖書館新館建設工程進展順利,新館開館指日可待。新館開館后的地方文獻工作無論從服務理念、布局規模、技術設備、征集范圍、服務方式、開發利用等方面都將迎來一個大的發展和變化。省館地方文獻部面對這種新形勢,深入學習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實際,勇于創新,從完善制度建設入手,按照我省公共文化事業發展的要求確立新的標準和發展方向,努力使業務工作系統化和規范化,為新館開館后做好地方文獻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省館地方文獻部結合新館布局,認真謀劃,同時廣泛借鑒其他省、市兄弟館的先進經驗;根據地方文獻增長速度快、資源分布散、文獻時效性強、出版方式靈活的特點,積極建立和完善館內制度保障。在原有規章制度的基礎上,近期先后修訂了:地方文獻業務工作規范、地方文獻工作人員崗位職責、地方文獻閱覽室閱覽規則、地方文獻書庫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其他相關制度也正在修訂之中。力爭在新館開館前建立一套比較完備、規范的地方文獻工作制度。
由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員朱文通、王小梅主編的《李大釗年譜長編》日前由中國社會科學社出版。該書以翔實可靠的歷史文獻和檔案資料為主要依據,在認真研究和考證的基礎上,充分汲取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客觀真實地記述了李大釗的生平、經歷、思想和實踐活動,是李大釗研究中又一重要的工具書。
與此同時,由朱文通主持的”專題討論”——《李大釗研究的“回歸”與“轉型”》一組論文,在《河北學刊》2009年第6期發表后,最近被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10年第3期全文轉載,分別是朱文通的《李大釗:從立志救國救民到擁護立憲、支持革命的思想轉變》、王小梅的《李大釗早期思想的多元特征與發展脈絡》、裴贊芬的《李大釗個性解放思想解析》三篇論文。其中,裴贊芬《李大釗個性解放思想解析》一文還被《新華文摘》2010年第3期摘要介紹。
?
?
2010年5月29日下午,杰出的人民作家、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當代文學巨匠和造詣精深、風格獨具的國畫家、書法家梁斌同志的事跡作品展覽“大地之子——故鄉情梁斌文學藝術展”在河北省博物館隆重開幕。展覽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作家協會、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天津市委宣傳部主辦,河北省文聯、河北省作協、天津市文聯、天津市作協、天津市梁斌文學藝術研究會承辦。
梁斌生在河北,長在河北,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戰斗、工作在河北。就是在這一片飽經風雨的土地上,梁斌由一位普通的農家子弟,成為一名堅強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杰出的人民作家,一位風格獨特的書畫藝術大家。梁斌對故鄉河北一往情深。“大地之子—— 梁斌文學藝術展”曾于2006年和2008年在北京和天津展出,反響強烈。此次在河北省展出,進一步充實了內容。展覽從革命生涯、文學貢獻、書畫藝術、情系人民四個方面,生動地再現了梁斌同志波瀾壯闊的一生,再現了一位文化大家豐厚的文化貢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開幕式上,還舉行了動漫插圖本《播火記》首發式。梁斌夫人散幗英和天津市梁斌文學藝術研究會代表向河北省文聯、河北省圖書館、省作協、蠡縣縣委、梁莊村農民書屋捐贈了《紅旗譜》等圖書。
?
“古越新姿”——陳寶亨羊城攝影圖片展在廣州圖書館舉辦
?
“古越新姿——陳寶亨羊城攝影圖片展”于2010年5月10日至25日在廣州圖書館廣場舉行。5月10上午在廣州圖書館廣場舉行了攝影展開幕式及由陳寶亨編著的《輝煌60 廣州騰飛》攝影作品集和攝影圖片向廣州圖書館捐贈儀式。
陳寶亨作為廣東省著名攝影家,從事專業攝影四十多年,堅持拍攝代表廣州標志性建筑、城市主要景觀、反映城市發展變化的史料影像。由于其作品極具歷史珍藏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部分作品已被廣州市城市建設檔案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和廣州圖書館珍藏。本次展覽展出了陳寶亨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所拍攝的104幅反映廣州城市建設巨大變化歷程的圖片。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至本世紀的10年中,作者采用對比、寫實的手法,選擇在同一個角度,抓住不同的瞬間,真實地記錄了廣州城市發展的不同歷程。向國內廣大文藝工作者和市民充分展示了近年來羊城攝影的豐碩成果,通過圖像描繪了廣州市的繁榮發展。
?
地方文獻入藏情況
河北地方紅色文獻是河北省圖書館地方文獻的一個特色,不但藏量大,而且資料齊全。據統計,我館所藏革命史方面的資料約有近千種,內容涉及紅軍長征、抗日根據地、黨建、黨史等,另有大量反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文藝作品。近期,一批最新出版的紅色文獻入藏我館。
(1)石家莊黨史資料匯編(一)/中共石家莊黨史研究室編—內部出版物,2009年5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近幾年,在中共石家莊市委領導下,市委黨史研究室陸續出版了《中共石家莊歷史》第一卷、《中共石家莊歷史大辭典》和建國后的幾部資料專集等書籍,鑒于體裁、篇幅的限制,有些資料未能用上或收入,棄之非常可惜。為了使這些資料不至于散佚,石家莊市黨史研究室將這些資料匯編在了一起,共82篇。此外,本書還收錄了部分老同志對某些事件的回憶及總結的經驗、教訓,以期起資政作用。
(2)晉察冀邊區革命遺址通覽/河北省晉察冀邊區革命史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本書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史情概述”,包括現行行政區劃在邊區時分布情況,本地抗戰以來革命歷史概略;二是“遺址攬要”,選擇邊區時期有重要意義的遺址予以介紹。其排列大致以史實發生時間先后為序。全書圖文并茂,每個遺址都配以該處的照片或歷史圖片。共計介紹遺址319處,371幅圖片。鑒于有一些遺址比較重要,地點考證準確、文字資料齊全,但歷史上沒有留下地面標識和圖片,因此于正文之后單設了“附錄”,只登載了該遺址的文字資料,以供今人查閱。
(3)毛澤東與河北/河北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河北省檔案局編—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本書分上、下兩卷,包括四個部分:上卷為第一、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毛澤東評說河北古人,包括自1840年上溯到各個歷史時期,毛澤東在讀書、講話、談話和文章中,評說過的河北古人。第二部分,毛澤東與河北發生過不同關系的重要歷史事件和活動。下卷為第三、第四部分。第三部分,毛澤東與河北省各級組織,側重于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與河北省各級組織發生的關系,包括毛澤東在河北各地的視察、考察活動,對河北工作的指示、批示、題詞等。第四部分,毛澤東與河北今人,包括在毛澤東的革命生涯中,與其有過交往、通信以及毛澤東在文章、電報、批示、談話中提到過的河北人物。
(1)正定縣志(光緒元年版)/(清)趙文濂編纂—影印本,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光緒元年(1875年)編修的《正定縣志》比較全面系統地記錄了正定古代歷史文明。這套志書正文四十六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涵括了從沿革、疆域到山川、古跡,從學校、公署到壇廟、寺觀,從風俗、物產到蔭恤、政事,從忠義、名臣到武功、藝文等廣博內容,是歷代諸本中時跨最久遠、內容最完備、印制最精良的版本。于考查、借鑒、收藏、援用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價值,是研究河朔乃至北中國歷史的寶貴典籍,是探索河朔文化特別是省會地域文化根脈的重要史據。
(2)河北省動物志:兩棲、爬行、哺乳動物類/吳躍峰,武明錄,曹玉萍等編著—河北科技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本卷共記載河北省(含京、津)兩棲綱1目5科5屬10種(另有3種引進蛙類),爬行綱2目8科13屬24種,哺乳綱9目23科87種,包括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總論介紹了河北省(含京、津)兩棲、爬行以及哺乳動物研究簡史、地理區劃、經濟意義、名錄;各論介紹了各綱的分類術語,種的描述包括鑒別特征、形態特征、生態、地理分布、經濟意義及亞種分化。目、科、屬、種均有檢索表。書末附有參考文獻、中文名及學名索引。
(3)圍場滿族蒙古族自制縣志(1991-2005)/圍場滿族蒙古族自制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本志上限起于1991年初,下限止于2005年末。實事求是地記述圍場15年來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社會前進的歷史和現狀。本志采用篇、章、節、目4段體式結構全書。全書事以類分,橫排豎寫,主要內容包括政區建置、自然環境、居民、基礎建設、環境建設與保護、改革開放等內容。部分展現地方特色的內容做了升格處理。設“特載”,位于卷首,記述2006年12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圍場實況。本志采用述、記、志、傳、圖、表、錄、注等體裁,以志為主,輔以其他,特別內容采用圖片加說明的形式,圖文互補。
(1)邢臺美術60年/郭明堂主編—河北美術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這部畫集選錄的主要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活躍在邢臺畫壇的名家精品。包括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力作。其中既有運用傳統表現手法的作品,又有吸收借鑒當代西方藝術表現理念和技法的佳作。這些作品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而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充分反映了歷史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展現了60年來邢臺書畫藝術的輝煌成就和獨特魅力。本畫集共收錄邢臺和邢臺籍美術家作品196件,同時收錄藝術評論和回顧文章50余篇,書后附邢臺美術家簡介。
(2)河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書畫精品集/詹文宏主編—河北美術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本畫冊收錄了白云鄉、范碩、韓羽、李明久、王懷騏、王習三、蕭玉田、姚小堯8位全國知名書畫家164幅書畫精品。這8人均為2007年4月省政府首批聘任的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其作品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了新時期河北人文精神,展現了河北省文史研究館員風采。
(3)古涿州佛教刻石/楊衛東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本書收錄了古涿州自北魏至清代有關佛教內容的石刻拓本資料、原石作品計178件,介紹范圍系古代涿州所轄區域,內容以今涿州市為主,同時涉及河北固安縣、高碑店市、定興縣及北京房山區的有代表性的刻石。這些刻石文字不少出于書法家、文學家、史學家之手,書法精湛,文字洗練,內容豐富,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學術價值。
?
地方文獻出版動態
為了傳承歷史文脈,留下城市記憶,石家莊市委宣傳部決定組織編寫三卷本《石家莊通史》。從2007年正式開始撰寫,分為古代卷、近現代卷和當代卷。古代卷記述了從原始社會到1840年的歷史;近現代卷共分八章,記述了從1840年到1947年11月12日石家莊解放之間的歷史;當代卷則記述了從石家莊解放以來的歷史。繼今年4月上旬召開《石家莊通史》(古代卷)論證會之后,5月9日,我市又召開了《石家莊通史》(近現代卷)的論證會,邀請了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研究員、中國中共黨史學會秘書長劉益濤研究員、河北省社科院副院長孫繼民研究員、河北省社科院歷史所所長朱文通研究員等知名專家學者。論證會上,專家學者們對通史近現代卷的內容進行了討論,做出了中肯的評價。一致認為,《石家莊通史》(近現代卷)結構完整、層次清晰、內容豐富,且具有地方特色,史料翔實可靠,突出體現了石家莊在全省乃至全國的歷史地位。
《石家莊通史》是第一部全面系統反映石家莊歷史的專著。這部書全面準確地展示了石家莊歷史的全貌,勾劃出石家莊歷史發展的輪廓,同時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探索,在最大范圍內研究整理歷史資料,為普通讀者提供了內容翔實、雅俗共賞的學習讀本。編寫《石家莊通史》是傳承歷史文脈的一項重要舉措,它的出版必將推動我市文化建設進程,對于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將有長久的促進作用。
日前,由河北省民俗博物館編輯,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河北省民俗文化叢書》之《蔚縣剪紙》、《武強年畫》、《唐山皮影》、《吳橋雜技》四個分冊已正式出版,其余分冊正在編纂中。
河北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這里的先民們就以博大的胸懷與周邊地區的農耕文化、草原文化以及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匯集交融,從而形成了奇特而絢麗的河北民俗文化。并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尤其是民俗文化中的一些物質載體——民間藝術,愈來愈表現出雄健的底蘊和誘人的魅力。《河北省民俗文化叢書》精選了十項聞名世界的河北優秀民間藝術為主要內容,分別是唐山皮影、蔚縣剪紙、武強年畫、河北陶瓷、曲陽石雕、衡水內畫、河北泥塑、魏縣織染、武安儺戲和吳橋雜技。力求通過翔實的文字、精美的圖片,圖文并茂的把我省優秀的民間藝術呈現給廣大讀者。該叢書由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作序,省文物局副局長李恩佳、河北省民俗博物館館長常素霞擔任主編,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極強。
河北作家17部作品獲省作協重點扶持
近日,經過專家論證和省作協黨組審核,省作協重點作品扶持辦公室最終確定了關仁山《信任》、李春雷《山生》和梅潔《誰創造了白瓷文明》等17部本年度重點扶持選題。 據了解,省作協重點作品扶持辦公室共收到各團體會員單位推薦選題54部,其中長篇小說選題35部,系列中篇小說選題1部,報告文學選題9部,散文隨筆選題6部,詩歌選題1部,理論評論選題2部。最終選定的篇目為:小說《信任》(關仁山)、《西柏坡》(周力軍)、《黃河入海流》(曹明霞)、《中和之家》(申躍中)、《平山團》(程雪莉)、《秋瑾》(耿彥欽)、《鐘樓街》(何玉茹)、《忽必烈》(陳沖)、《東清灣病史》(劉建東)、《如歸旅店》(李浩)、《從政》(賈興安)、《飛奔的口紅》(王秀云)、《牽牛花》(唐慧琴),報告文學《山生》(李春雷)、《刺刀下的生靈》(楊金平等)、《中國礦城SOS》(康平),以及散文隨筆《誰創造了白磁文明》(梅潔)
《山西革命根據地出版史》,齊峰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正式出版。新聞出版總署柳斌杰署長高度評價該書研究成果并欣然為該書作序。《山西革命根據地出版史》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山西出版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該書系統梳理和展示了山西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我黨在晉綏、晉察冀、太行、太岳等革命根據地進行的出版事業全貌。作為全國首部研究革命根據地時期的地方出版史專著,本書中有許多珍貴的出版物圖片、資料屬首次挖掘整理,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捐贈信息
1、梁斌夫人散幗英和天津市梁斌文學藝術研究會代表向河北省圖書館捐贈:動漫插圖本《紅旗譜》、《播火記》;《生命之光—梁斌書畫研究》、《梁斌書畫論》、《梁斌書畫集》。
2、鄭樹彬先生向省館捐贈《梁口村志》。鄭樹彬,1958年出生于河北省黃驊市官莊鄉梁口村,現任黃驊市市工商聯執委、市政協六屆委員。曾主編《滄州鄭氏族譜》。是書對梁口村的村名考證及姓氏變化、科舉文化,600年來的土地制度和30多年的治理海河都進行了闡述。并附以五十余圖表。
3、詩人陳德勝向省館捐贈詩集《我們活在語言里》及《永恒的頌詞》。陳德勝,1963年出生,河北省詩歌藝術委員會主任,《六月詩報》主編,現為河北電視臺《魅力河北》欄目編導。詩集主要收錄了作者上世紀九十年代創的作品近200篇。
4、谷震需、王興華兩位先生近日向省館捐贈舊體詩集《秋山拾葉》。詩集為摯友二人合輯,是用古典詩歌形式創作的詩歌作品,多為彼此唱和應答。
?
河北當代文化名人錄
梁斌(1914—1996),河北省蠡縣人,杰出的人民作家,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一生獻身于中國革命事業,他不僅是中國當代文學巨匠,而且是造詣精深、風格獨具、享有盛名的書法家、國畫家。曾任河北省文聯副主席、主席,河北省作協主席,河北省政協副主席和天津市文聯名譽主席;第四、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他拚將熱血展紅旗,其跨越50年的生命之作《紅旗譜》三部曲是一部展現黨領導的農民革命的歷史畫卷和壯麗史詩,被茅盾譽為中國當代文學里程碑式的作品。郭沫若為《紅旗譜》題寫了書名,并題詞:紅旗高舉乾坤赤,別開生面宇宙新;其翰墨藝術,大氣磅礴、獨樹一幟,以親身革命經歷,描繪革命根據地史跡,展現剛正不屈的民族精神,開創紅色文人畫之先河;其燕趙風骨,淡泊名利,情系人民,奉獻一生的高尚情操,更為后人所景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