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地方文獻工作
堅持科學發展觀省館廣泛采集河北地方文獻. 2
河北省首次非遺普查歷時四年成果頗豐. 3
臺灣苗栗縣兩地方志書文獻獲獎. 4
湖南省圖書館有償征集地方文獻公告. 4
?
地方文獻入藏情況
?
史志類. 5
圖集類. 7
三年大變樣特藏. 9
?
地方文獻出版動態
?
河北省博物館藏《旭宇捐贈書法作品集》出版. 10
《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匯編》正式出版. 10
《惲南田文集》出版. 11
《全國地方志佛道教文獻匯編(佛寺道觀志)》出版. 11
《中國稀見地方史料集成》出版. 12
?
捐贈信息
?
各界捐贈文獻. 12
?
河北當代文化名人錄
?
畫家馮霖章. 14
?
?
地方文獻工作
?
新春伊始,省館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廣泛采集河北地方文獻。今年第一季度共入藏地方文獻258種。
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工作一直是公共圖書館的重要工作之一。省館主管業務工作的顧玉青副館長曾多次明確指出地方文獻工作在我館的重要地位、作用及工作內容,并率先垂范,身體力行,利用外出開會、學習等機會搜集有關河北內容的書籍。如:政協河北省第十屆委員會編輯的《提案及復文選》、《2010年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等一些重要內部出版物。省館地方文獻工作人員在她的親自指導下,征集網絡覆蓋面不斷擴大。
進入第一季度,省館古籍與地方文獻部首先制定了新的征集規劃和計劃,充實了征集隊伍,加大了征集力度。除了傳統的征集方式和渠道之外,地方文獻工作人員開始關注地方文獻的前期準備工作,堅持每天從網上、報刊中查錄有關本地的文獻信息資料,并及時收集和利用檢索工具書了解各報刊對本地人、事、物的評論研究,通過本地學術團體收集有關本地的論文著述等等,保證了地方文獻收集的系統性、完整性和全面性,地方文獻征集網絡不但向廣度發展,而且開始向細處滲入。
經過四年的艱苦努力,我省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基本完成,取得了可喜成果。據統計,在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過程中,各級財政共投入普查經費848.95萬元,組織文化系統及社會力量3萬多人,摸排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2萬余條,挖掘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0010項,記錄文字資料3349.64萬字,拍攝照片112564張,錄音4276.9小時,攝像4523.77小時,收集實物資料6537件,登記實物資料9798件,形成了文字資料2799冊,音像資料2823盒,電子資料9309.72G。在普查的基礎上,每縣(市、區)輯印了一卷或多卷《××縣(市、區)普查成果匯編》。《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第一輯)、《河北民間古樂工尺譜集成》及CD光盤、《中國唐山傳統皮影戲百部精品劇目》等百余套著述、音像資料整理出版。通過普查,大量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發現。 ??? 此次普查是2005年在文化部統一部署下組織實施的一項全面性、系統性、階段性工程。通過本次大規模的資源普查,初步確定了全省流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類別和形態、蘊藏總量、流布地域、傳承范圍、傳承脈絡、演變情況;初步發現了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講述者、傳承者、表演者,采集了其講述或表演的技藝和作品;初步記錄了流傳了千百年、與民眾生活有密切關系的歲時節日、慶典儀式、風俗習慣、民間信仰等民俗事項。此次普查所得的資料和數據,是文化部門制定文化政策的重要依據,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地保護和對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的基礎。
日前,在臺灣文獻館一年一度舉辦的“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暨推廣文獻研究”活動中,臺灣省苗栗縣今年獲得兩項獎項,分別是地方志書類《重修苗栗縣志》以及文獻書刊類的《日阿拐家藏古文書》。
臺灣文獻館辦理該項競賽,主要是獎勵各方人士搜集出版地方文獻資料,為文史研究建立基礎,因此除了政府單位外,也獎勵個人文史工作者。而近年來臺灣研究成為顯學,各地志書、文獻資料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出“土”,因而競爭相當激烈,此次獲獎是苗栗縣自2003年以來再次得獎。
《重修苗栗縣志》總共34分志、41冊,字數超過1000萬字,是苗栗自有歷史記錄以來的發展史,遍及縣內各個領域的百科全書,而且由“本地人寫本地史”,對于提升地方文史風氣頗有幫助。而《日阿拐家藏古文書》對賽夏族領導人物日阿拐以及家中的古文書數據進行詮釋,對這位在日治時代初期曾引領“南莊事件”的重要人物及賽夏族的歷史脈絡有深刻分析,是研究賽夏族史的重要資料。
湖南地方文獻是記述湖南從古至今,涉及湖南政治、經濟、文化、歷史、人物等各方面的文獻,具有較強的地域特征,其形式包括圖書、報刊、手稿、書畫、音像等各種紙質文獻和電子出版物。湖南地方文獻作為一種重要的文獻信息資源,對記錄史實、傳承文明,促進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進一步貫徹文化部、中共湖南省委辦公廳、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做好征集地方文獻工作的通知》精神,完整保存地方史料,加強省情信息的交流,有效利用和光大湖湘文化遺產,湖南圖書館作為承擔這一工作的指定機構,特向全省、市、縣(區)、鄉鎮各級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科研院校及社會各界人士呼吁:凡屬湖南地方文獻(無論公開或內部出版),我館將按市場價收購。具體事項如下:
1、請登錄湖南圖書館“館藏中文書刊查詢”系統只要是我館未收藏的地方文獻,經我館地方文獻部確認后即可按市場價收購。
2、如果文獻數量較多,我館也可以派專人上門辦理。
3、外地人士可先電話或電子郵件聯系后郵寄辦理,郵寄費由我館承擔。
4、凡有意參與這項工作,代理采集某一地區或某一行業文獻的熱心人士,我館將與其建立協征網點,并定期聯系。
?
地方文獻入藏情況
(1)《井陘縣財政志》(2004-2008)/井陘縣財政志編纂委員會編—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本志記載了井陘縣2004-2008年財政事業的發展軌跡。記述上限為2005年版《井陘縣財政志》之下限2004年1月1日,下限斷至2008年12月31日。正文共12章。主要內容包括:財源建設、財政體制、財政收入、財政支出、財務管理、會計管理、國有資產管理、其他財政管理、財政監督、機構隊伍、鄉鎮財政等。與建國后第一部縣財政志相比,此志有三個明顯特點,即資料豐富、手法創新、圖文并茂,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工具書。
(2)河北人文精神叢書—《親歷開灤》/河北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河北省人民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為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編輯出版了《河北人文精神叢書》一書,叢書共八卷,即《難忘平山團》、《親歷開灤》、《再現根治海河》、《勞模尋蹤》、《唐山抗震救災紀實》、《烽火作家群》、《情系古遺產》、《西柏坡的故事》。本書是其中之一,編選者以親歷、親見、親聞的歷史事跡為主題,系統地反映了百年開灤的事實跌宕,并以重大事件、重要轉折、重點人物為主線,將史料置于政治經濟大背景之中,因而更具有史料價值。
(3)《新征程留蹤》/李躍民主編—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本書由秦皇島市圖書館前任館長李躍民主編,是以一些主流媒體針對圖書館的宣傳報道、評價文章或某些相關資料等編成圖書出版,形式新穎。為了完整反映秦皇島圖書館建館20多年的發展歷史,《新征程留蹤》特在附錄部分增加了1986年至2000年秦皇島圖書館的由來、榮譽、紀事、館職員錄等內容,從而使該書更具完整性、史料性。
(4)《石家莊市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資料匯編》(農村卷)/石家莊市第二次農業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石家莊市統計局編纂并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2006年12月31日,石家莊市開展了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本書即是普查結束后進行的資料匯編。分綜合卷、農村卷、農業卷、農民卷四卷。本卷為農村卷,包括四部分內容:一、全市綜合情況。二、各地區鄉鎮情況。三、各地區建制鎮情況。四、各地區村情況。該書全面反映了我市農村基礎設施、農村社會服務、農村市場、鄉村機構、社區環境等方面的情況。
(1)滄州歷史文化叢書—《滄州出土墓志》/滄州市文物局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滄州歷史文化叢書》是由滄州市文物局歷經6年編纂而成一套滄州文化叢書,共分四卷:《滄州文物古跡》、《滄州鐵獅與舊城》、《滄州明代單橋》和《滄州出土墓志》。本圖集是其中之一。共收錄滄州境內出土墓志一百零八合(方),時代從北魏到民國,時間跨越近一千五百多年,多為名人志石。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欣賞,還收錄了原石拓片,抄錄志文并作斷句、簡注。本書是反映滄州歷史的重要資料,可供史學研究者、文學愛好者、書法愛好者及大、中、專院校學生參考。
(2)《新中國出土墓志》河北(壹 )上冊/中國文物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河北是中國出土墓志的重要區域之一。《新中國出土墓志》是中國文物研究所與全國各省、市文博考古及古籍整理單位合作編輯的一部大型叢書。收錄墓志的年代,上自秦漢,下迄民國初年,即包括墓志產生流行的整個歷史時期,是一部有重要價值的資料書。本書為河北卷,收錄1949年至80年代河北省83個市、縣范圍內出土的秦至民國墓志481件,并加以著錄。全書依墓志時代先后編排。所收墓志大部分未曾發表,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書后附按地域排列的《墓志檢索表》和《本書人名索引》。
(3)《河北省明代長城碑刻輯錄》(上、下)/河北省文物局長城資源調查隊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本集是歷年河北省明代長城調查中獲得的碑刻及其他金石文獻資料的匯編。其內容包括城工碑、閱視、鼎建碑、紀年紀事刻石、門額、臺銘刻石、邊塞摩崖石刻、相關碑刻、墓碑、墓志銘、佚碑錄文、文字磚、炮銃銘文10個類別。詳實記錄了碑銘刻石的收藏、采集地點、材質規格、形制紋飾、書體格式、提款內容、碑銘錄文、鐫刻時間、保存狀況、資料來源等信息,配以大量拓片照片,具有較高的資料價值。
(4)《趙都風韻》—邯鄲市博物館陳列與藏品/邯鄲市博物館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本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較為詳細地介紹了邯鄲市博物館發展概況,集中展示了邯鄲市博物館“五大基本陳列”的主題思想、文化精髓、文物內涵以及部分文物的藝術特色,同時收錄了各展廳的效果圖及展出重點文物的背景資料、圖片。融知識性、趣味性、資料性、學術性于一體,既可供專家、學者研究、參考,也可供不同領域的讀者欣賞、閱讀。
(1)《梨鄉水城匯報畫冊》/中共魏縣縣委、魏縣人民政府編—內部出版物,2009年10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本冊為魏縣三年大變樣工作匯報材料之二,全面而詳實地記錄了河北省“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活動開展以來,邯鄲魏縣在全縣開展“66226”工程打造梨鄉水城的過程。工程的主要內容是:第一個“6”是“六縱通北環”;第二個“6”是“六橫達西環”;第一個“2”是“建好兩環城”;第二個“2”是“新建拓寬兩干線”;最后一個“6”是“扮靚六個口”。
(2)《唐山市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和縣城擴容升級圖冊》/唐山市城鄉統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內部出版物,2009年出版,入藏河北省圖書館。本冊是為展示唐山市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和縣城擴容升級的成效特別編輯的圖冊。內容選取了唐山市區、南湖生態區、空港城、鳳凰新城、曹妃甸國際生態區及遵化市、遷安市、玉田縣、遷西縣、灤縣、灤南縣、樂亭縣、唐海縣、豐潤區、豐南區、開平區等相關單位擴容規劃、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城區環境容貌部分節點圖片編匯而成。
地方文獻出版動態
??? 由河北省博物館館長谷同偉主編的河北省博物館藏《旭宇捐贈書法作品集》近日由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書收錄了旭宇先生捐贈給博物館的書法精品力作共計21件,其中包括長卷一件。旭宇,當代著名詩人、書法家、一級作家、編審。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其大半生從事編輯、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工作。他繼承了中國文人的優秀傳統,將書法與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書法藝術彌漫著特有的文化氣息。將其書作將碑帖融于筆端,古意直追前賢,天機流露,詩人風骨,書卷之氣,溢于行間。溝通南帖北碑,融匯方圓,形成寬疏縱逸一代新書風。并在書學理論上有諸多前瞻性的創見。
2009年12月28日,《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匯編》正式出版。此書由趙縣文化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輯印,共54萬字,收錄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3大類、74項,詳細介紹了趙縣境域內各門類非遺及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趙縣歷史上第一部非遺專著。該書是趙縣文化部門組織專業人員,歷時四年,對縣域內非遺項目展開拉網式摸底普查、挖掘整理的基礎上編纂而成。工作人員通過進村入戶、走訪調查、專訪老藝人等方式,記錄文字材料達12萬字,錄音記錄20小時,音像資料25盤、長達75小時,拍攝照片5000余張,實物收集19件,走訪項目傳承人84人,收錄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傳統美術、禮儀習俗等在內的13類74個項目,繪制了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布圖。
近日,常州地方文獻叢書系列之一的《惲南田文集》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惲南田,名格,字壽平,號南田,清初六大畫家之一,常州畫派創始人。本書集惲南田一生全著之大成,分為上、下兩冊。上冊包括《南田詩抄》、《南田畫跋》、《甌香館集》共三部,下冊《南田逸稿》一部,收集惲南田從未出版的詩詞文、畫論和書札,是編者從圖書館和私人手中的南田墨跡本、拓本、手跡卷軸、冊頁,及北京故宮博物院、沈陽故宮博物院、南京故宮博物院、臺灣故宮博物院、上海等各省市博物館、國外收藏中摘錄的詩文和畫跋。《四庫全書?續集》中有關記述南田詩文和畫跋的內容一并摘錄。《文集》后附惲南田好友笪重光所著《畫筌》、南田年譜、惲氏世系表、清代學者評述等有關資料。
2008年10月,《全國地方志佛道教文獻匯編(佛寺道觀志)》,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發行。許多散落于地方志的佛道教資料,是極為重要的藏外文獻。很多高僧大德的資料往往會在地方志中找到較為詳細的記載。有些著名人物的形跡遍及許多地區。于是,不同的方志中就會出現許多不同的記載,這也是其他文獻中很難一見的豐富史料。因此,方志中的佛道教資料堪稱及待挖掘的寶藏。本書編輯委員會精選全國近三千種方志,歷經三年,推出《全國地方志佛道教文獻匯編—佛寺道觀志》一百卷,內容豐富,選取得當。是近年來方志集成類圖書中的精品。
《中國稀見地方史料集成》,第一輯(全65冊)—學苑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這是一部大型方志類叢書,共收書四百余種。除《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未收錄的地方志外,還收入了全國各地區的沿革、地形、四至、村寨、道里、水陸程途、事略、圖錄、文獻征略、地名錄、采訪錄、考古錄、族姓、民族、宗教、移徙、邊防、關隘、文化等地方文獻。該書蘊含十分豐富的歷史研究的資料,同時,還匯集了各個地區各個時期的自然與社會各方面的歷史資料,特別是記載了廣闊的社會各個領域的情況,為專題研究的深入,為新課題的提出提供了條件與基礎。
?
?
?
? 捐贈信息
1、張國均向河北省圖書館捐贈自作詩集《竹玉齋詩稿》。張國均,1952年3月生于河北元氏,自號竹玉齋主。所寫“近體詩”曾在《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發表。此集收錄作者1995年至2007年間所作的119篇“近體詩”。
2、孟亞妹女士向省圖捐贈由其策劃和編輯,由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畫冊《影響—2008女性藝術家創作實錄》。本畫集收錄的是以河北和北京為主體的十八位女性藝術家的創作作品。作品從題材到表現形式都進行了大膽的探究與嘗試。
3、滄州吳良先生近日向我館捐贈家譜《海豐吳氏大宗譜》。該宗譜是遷安吳氏遷徙族系六大支脈的綜合譜牒,含歷史譜系、海豐吳氏譜系、海豐吳氏文化、歷史文化、軼文緝存、編者文錄六大部分。題詞、圖片、序言、概述在前,作者文稿、編后記、書影列后。上溯遠古,下至當代,歷經三千二百余年,貫通古今。
4、女畫家孟欲曉向省館捐獻畫集《工筆畫范·貓》及《百貓圖卷》。孟欲曉,又名曉章,1949年生于河北唐山,唐山書畫院專業畫家,國家高級美術師。《工筆畫范·貓》一書內容包括怎樣畫貓、貓的全身骨骼圖、貓的白描寫生、貓的頭部畫法、貓爪的畫法、貓尾畫法、貓的姿態、貓的構圖、扇面的構圖、長幅構圖、方幅構圖、貓的配景、《貓戲圖》畫法布驟、作品欣賞等內容。
?
? 河北當代文化名人錄
馮霖章,1943年生于河北省唐山市。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唐山書畫院院長。早年從師候鞠潭先生,后得到李浴星、王雪濤等名家的悉心栽培。多年從事繪畫創作。通過潛心研究,求變圖新,開創潑墨潑彩于肌理之中的畫風。作品先后于美、日、意、德、加等國展出,并在香港“佳士得”拍賣會多次競拍成功。 1986年日本東京都現代水墨協會優秀獎; 1989年臺北個展; 1991年深圳《馮霖章·馮一鳴畫展》; 1991年新加坡出版《馮霖章·孟欲曉畫集》; 1992年香港個展; 1992年香港出版《馮霖章畫集》; 1993年福建出版《馮霖章·孟欲曉百貓一畫集》; 1996年北京個展; 1996年東京《馮霖章·孟欲曉畫展》; 1997年新加坡出版《百貓圖卷》; 2002年天津出版《馮霖章現代工筆花鳥畫集》; 2004年河北出版《馮霖章水墨畫集粹》。數年間作品被入編十余種畫集,并被《中國畫家》、《藝術收藏》等期刊作專題介紹。近日,馮霖章先生向河北省圖書館捐贈畫集《潔靈天地—馮霖章作品集》、《拾萃集》等作品。其中《拾萃集》為畫家繪事四十年回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