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大地的廣闊畫卷中,燕趙之地以其雄渾壯麗、歷史悠久而著稱。這里不僅山川秀美,更孕育了無數風土人情與美食佳話。其中,一碗熱騰騰的饸饹面,承載著北方的飲食文化和歷史記憶,是這方土地上最具煙火氣的味道。它穿梭在歲月的長廊里,字里行間都散發著誘人的香氣,講述著燕趙兒女的溫情與故事。
饸饹面,這看似簡單的三個字,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文化的符號,一種情感的寄托。在晨光初照的街頭巷尾,或是在燈火闌珊的夜晚,一碗饸饹面總能以其獨特的魅力,溫暖著每一個歸家或遠行的心。那粗獷中帶著細膩,簡單中蘊含豐富的味道,仿佛是燕趙大地對世人最質樸的邀請,讓人在品嘗之間,就能感受到這片土地上的風土人情和歲月沉淀。
陜西文學界“三駕馬車”路遙、陳忠實、賈平凹和河北籍作家馮驥才、孔潤常等五位關于饸饹面的描寫,傳遞著生活中的溫暖與慰藉。
?
1.路遙著《平凡的世界》:
“院子里,擺著幾張簡陋的木桌,人們圍坐在一起。桌上的饸饹面,雖然沒有什么山珍海味做配料,但簡單的蔥花、香菜和鹽醋,也調出了別樣的美味。
在那個艱苦的年代,饸饹面是大家生活中的一份溫暖和慰藉。雖然生活并不富裕,但圍坐在一起吃饸饹面的時光,卻充滿了溫馨和歡樂,讓人們在平淡的日子中感受到了濃濃的人情味兒。”
?
?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索書號:I247.5/1260-12
?
2.陳忠實著《白鹿原》:
“奶奶和媽媽們在廚房里忙碌著,將和好的蕎面放入饸饹床子,用力壓出細長的面條,下到鍋里煮熟,然后撈進大碗里。接著,澆上用羊肉、骨頭等熬制的高湯,再撒上一把辣子面和蔥花,用熱油一潑,“刺啦” 一聲,香氣瞬間彌漫整個屋子。大家開始吃饸饹面,爺爺坐在主位上,端起碗,先喝了一口湯,感嘆道:‘這味道,真是讓人想家啊!’”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索書號:I247.57/494-11
?
3.賈平凹著《秦腔》:
“在清風街的紅白喜事上,饸饹面是必不可少的主角。寬敞的院子里,并排擺著幾張大圓桌,桌上的碗筷擺放得整整齊齊。當熱氣騰騰的饸饹面被端上桌時,那場面瞬間熱鬧起來。面碗里,細長的饸饹面浸在濃郁的骨湯中,上面鋪著一層香噴噴的臊子,有紅亮的肉塊、褐色的豆腐丁,還有翠綠的蔥花和香菜,色澤誘人,香氣撲鼻。”
?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索書號:I247.57/3191-3
?
?
4.馮驥才著《三寸金蓮》:
“天津衛的大戶人家,在重要節慶時,也會擺上饸饹面。雕花的八仙桌擺滿精致的碗筷,一家人衣著光鮮,圍坐桌旁。管家先給老爺、太太盛上饸饹,再依次分給其他人。桌上的饸饹面,面條粗細均勻,澆頭是用海參、蝦仁等熬制的高湯,還點綴著嫩綠的豌豆苗。”
?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索書號:I247.5/1440-2
?
5.?孔潤常著《尋味燕趙》:
“煮好的饸饹盛入已焯好的綠豆芽墊底的瓷碗,再澆上細煮慢燉的牛肉鹵,上撒少許香菜,這一碗饸饹就可以上桌了。豆芽的白色襯托著棕紅色的饸饹和碧綠的香菜,紅、白、綠三色相映成趣,肉、面、菜香氣四溢,色、香、味俱佳,令人垂涎。吃一口,滑順細膩;嚼兩下,滿嘴都是饸饹的香味;喝一口,滿嘴都是骨湯的香味。”
?
出版社:河北大學出版社
索書號:TS971.2/429
當最后一口饸饹面滑入喉中,那份滿足與溫暖似乎還在心頭久久回蕩。這不僅僅是一頓飯的結束,更是一次心靈之旅的暫歇。饸饹面,作為燕趙大地的一張名片,它不僅僅滿足了人們的口腹之欲,更是以一種無聲的語言,講述著這片土地上的故事,傳遞著世代相傳的情感與智慧。
在未來的日子里,無論我們身在何方,每當想起那碗熱氣騰騰的饸饹面,心中便會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鄉愁與溫情。那字里行間跳躍的燕趙煙火味,將永遠是我們心中最溫暖的記憶,指引著我們回家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