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這片被稱作燕趙大地的土地,北依燕山,南望黃河,西靠太行,東臨渤海,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多元的飲食文化。滄州,作為河北東部的重要城市,地處華北平原東部,瀕臨渤海,自古便是交通要道與商貿重鎮。在這片土地上,滄州羊腸湯歷經歲月沉淀,成為了燕趙煙火的生動寫照。
追溯滄州羊腸湯的歷史,要回到舊時的市井街巷。在物資并不充裕的年代,聰慧的滄州人充分利用羊的 “下水”,將羊腸、羊肚、羊肺等精心處理,熬煮成湯。這不僅是對食材的珍惜,更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滄州地處平原,畜牧業發達,為羊腸湯提供了豐富的原料;而往來的商賈、奔波的旅人,也讓這道暖胃又飽腹的美食得以流傳。從路邊簡陋的小攤,到如今頗具規模的店鋪,羊腸湯始終散發著質樸的氣息,承載著滄州人的生活記憶,在燕趙大地上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美食傳奇。
孫犁、劉紹棠、蔣韻、馮驥才、陳詔等幾位經典作家關于滄州羊腸湯細致入微的描寫,不僅僅是對河北鄉情的刻畫和描繪,更多的是對滄州羊腸湯中蘊含的燕趙風情的記載和抒懷。
1.?孫犁著《風云初記》:
“集市上,人群熙熙攘攘,各種叫賣聲交織成一片。街頭的小吃攤一個挨著一個,熱氣騰騰的蒸汽彌漫在空中,各種食物的香氣撲鼻而來。有賣煎餅的,攤開的面糊在熱鐺上迅速成型,刷上醬料,放上蔥花,香氣四溢;有賣茶湯的,滾燙的開水沖入細膩的糜子面中,瞬間攪出誘人的色澤。而在某個角落,那飄出的濃郁羊湯香氣,人們圍聚在攤前,等著那一碗熱氣騰騰、暖身又暖心的羊腸湯。”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索書號:I247.51/32-4
2.?劉紹棠著《運河的槳聲》:
“踏入滄州城的那條老街,煙火氣瞬間將人包裹。街頭拐角處,一座羊腸湯攤格外顯眼。攤主是個敦實的漢子,臉上洋溢著質樸的笑。他身前那口黝黑發亮的大鍋,正歡快地翻滾著,羊腸與羊雜碎在奶白色的湯汁里若隱若現,恰似一群頑皮的孩童在水中嬉戲。
漢子手持一把長柄銅勺,動作嫻熟地從鍋里舀起一勺湯,那湯汁濃稠醇厚,帶著誘人的光澤。他輕輕一傾,湯汁便穩穩地落入碗中。緊接著,他又從一旁的竹籃里抓出一把翠綠鮮嫩的香菜,宛如灑下一片春天的希望,隨后是一小撮雪白如霜的蔥花點綴其上。最后,他拿起裝著辣椒油的小瓷瓶,輕輕抖落幾滴,那鮮艷的紅色瞬間為這碗羊腸湯增添了幾分熱烈的氣息。紅、綠、白相互映襯,色彩斑斕,讓人看一眼便垂涎欲滴。”
?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索書號:I247.5/314
3.?蔣韻著《北方廚房一個家庭的烹飪史》:
“滄州羊腸湯的妙處在于‘清湯寡水見真章’。祖父總說,好的羊腸湯要‘腸白如脂,湯清見底’。他在天津衛的碼頭見過回民廚子,用羊骨熬湯時只放白芷和生姜,撈出的羊腸不帶一絲腥臊。”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索書號:I247.57/13195
4.?馮驥才著《俗世奇人》:
“街兩旁的店鋪鱗次櫛比,各類香氣交織彌漫。其中,最勾人魂魄的當屬羊腸湯的味道。那股醇厚濃烈的香氣,仿佛擁有無形的力量,能輕易穿透人的五臟六腑。行人但凡路過,鼻子總會不自覺地抽動幾下,腳步也不由自主地慢了下來,目光紛紛投向那些飄出香氣的羊腸湯攤。不少人即便原本并無進食打算,也會被這香氣吸引,停下匆忙的腳步,尋個空位坐下,點上一碗羊腸湯,好好享受一番這舌尖上的美味。”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索書號:I247.8/981
5.?陳詔著《中國饌食文化》:
"北方羊雜湯多以羊骨熬制,獨滄州羊腸湯另辟蹊徑。其法取羊腸灌血,扎成棗核狀,入老湯慢燉。腸衣薄可透光,入口即化,湯汁中暗藏胡椒、花椒之辛,恰如燕趙之士的剛猛性情。"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索書號:TS971/23
滄州羊腸湯的魅力,還在于它所承載的市井人情。老鋪子里,常能看到穿著樸素的工人、西裝革履的上班族,還有拄著拐杖的老人,大家圍坐在簡陋的桌前,捧著同一碗羊腸湯,聊著家長里短。在這里,沒有身份地位的差別,只有對美食的共同熱愛。老板熱情地招呼著客人,添湯、加菜,每一個動作都帶著熟稔與親切。一碗羊腸湯,連接起了陌生人之間的情誼,讓這座城市充滿了人情味。
從字里行間走進現實,滄州羊腸湯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的意義。它是燕趙文化的鮮活載體,是滄州人代代相傳的生活智慧,更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遠的牽掛。當我們品嘗這一碗羊腸湯時,嘗到的不僅是醇厚的滋味,更是歲月沉淀的故事,是一方水土的靈魂。在時代快速發展的今天,愿這碗帶著煙火氣的羊腸湯,能繼續溫暖每一個滄州人的胃,也能讓更多人領略到燕趙大地的獨特風情,讓這份古老的美味在歲月長河中永遠飄香。
?
|